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智取创新:风中亮出自己的旗 ——记中铁三局渝昆高铁川渝段站前五标项目部宜宾东制梁场任技术负责人、优秀党员张山

2022-03-23 23:26:4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白杨

翻过那座巴山,心心念念的陕西就在咫尺。山下的万家灯火,只一瞬间就亮起,如烟花盛放于他的眼里。近乡情怯,游子无论走出多远的距离,都不愿与家背道相离。而这一次,他仍要选择转身,去“攀爬”另一座“无人越过”的“高山峻岭”。

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体系不是很发达,只有一条主干道可供车辆通行。他就在这样一座小山丘上“闭关修行”,每日沉浸于钢筋水泥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建设,带领着一群同心戮力的兄弟深深扎根于此地———宜宾东制梁常

栉风沐雨、朝乾夕惕,他始终高擎着鲜艳的党旗,在华夏这片神州沃土上挥洒热汗,屡创奇迹。2009年7月,他进入中铁系统参加工作,自此,被誉为“世界上首条智能高铁”的京张铁路、承载着京津冀地区人民殷切期待的京唐高铁,处处皆有他的身影。2021年9月底,因具有丰富项目管理创新经验,他被任命为宜宾东制梁场技术负责人,来到了这座“无人管控”的“智慧梁潮,以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引领现代化梁场建设跨越式发展。他就是中铁三局渝昆高铁项目的总工程师、优秀党员及宜宾东制梁场的技术负责人张山。

吹哨报道:创新,从零开始。

“智能化生产与常规生产不同,我们梁场有很多别人从未尝试的‘新东西’。”眼前,张山正和小型预制构件自动码垛机器人“打着招呼”,检查这些机器的“身体健康”,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从盖板钢筋安装机器人到AGV无人运输系统,梁场的每一件工装设备,张山都如数家珍,每每谈及他总是滔滔不绝,眼里闪烁的光,仿佛映着梁场所有建设者同付出、共凝聚的心血。

宜宾东制梁场,是中铁三局集团在吸收多年的桥梁预制领域经验后,在川蜀地区首次建设智能化品质梁场的“问路石”。制梁建设者,面临着建造标段范围内41座双线桥,511孔双线简支箱梁预制的重大挑战,在地形条件较为复杂的“西南半壁古戎州”,张山作为项目总工程师“临危受命”,以擦亮高标准、高品质的价值原色为矢志目标,将中铁三局“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精神立于这片三蜀大地。

随着第一榀箱梁浇筑完成,梁场工作面逐步展开,智能化生产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张山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到传统生产经验的惯性影响,智能生产的技术盲点难以一次逾越,大多数场内建设者对自动化设备实操、维修保养并不熟悉,各个班组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因而在施工的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都存在隐患。

针对这种情况,张山思量再三,于当天组织梁场全体技术人员和各班组长召开临时会议。一是提出邀请智能设备工厂的技术专家,对工人进行详尽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培训,由技术负责人张山在施工现场负责全程指导,如果有工人存在操作难题,技术负责人必须做到首当其冲、争取做到包教包会;二是决定于每天下午召开生产调度会,第一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作出详细的安排。

作为“智慧梁潮的技术负责人,张山当仁不让、主动作为,奋力挑起攻关技术难点的大梁。可建设一座“智慧梁潮有多难?据悉,这座现代化梁场建设在制度、技术领域仍处于创新阶段,这意味着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张山,在攀爬“打造宜宾独有的现代化梁潮这座大山时,也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探索。这条路,注定是一场从零开始的万里长征。

  

   闻鸡起舞:进击,三十而已。

“在进入项目初期,感受到的就是项目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提升,相比起来自己有点落伍了,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是一句来自三十岁的土木工程人的心声。张山,在同龄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而骄傲自满的年龄,正因“与时代脱轨”而焦虑。

学习自身领域以外的东西——数控编程,成为张山来到这座“智慧梁潮后的首个目标。“要学习一些高精尖的东西,我们搞土木工程的也是能搞智能化的”,张山看着场内不断发展的“新东西”(智能定位网焊接工作站、桥面竖墙钢筋自动抓取焊接工作站……),立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在无人走过的荒地里踩出一双脚印,是每个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时立下的决心。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达18个小时以上。白天,除了指挥生产外,他深入工地进行大量的调研,察看了现场的每一个角落,观察每一个施工环节,在设备工厂与梁场间来回奔波。晚上,他与梁场的兄弟们谈心、研讨智能生产的技术问题、教给他们最新掌握的技能与操作方法。深夜,他还要阅读图纸、文件和施工记录,钻研数控编程,学习更多智能化的“新东西”,一切有利于“智慧梁潮建设的事,他都在努力尝试。

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对建设新时代自动化梁场的挑战,张山带领着众人走出了这一片荒地!从工人们“无处下手”,到通过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实现在钢筋、模型、养护、张拉、压浆、防水等传统作业中有效缩短13小时的目标,梁场上下只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完成挑战。

360小时的夙兴夜寐,换来了“智慧梁潮在钢筋工程、模板工程、预应力工程、封锚防水层工程、成品检测工程的生产线上的多维度升级。在每天两孔的生产进度下,“智慧梁潮的生产建设由128人的传统规模缩减至48人,提高了至少1.3倍的施工效率,距离“少人化”的建设目标步步跟进。智能设备的改进创新,为制梁施工的安全质量提质增效、保驾护航。

登高望远:标准,重新定义。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作为一名项目总工程师,张山深知“智慧梁潮的建设不只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每一个土木工程人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张山处处以身作则,建设者们执行起来便不打折扣,一群人群策群力、和衷共济,在风雨兼程中留下一串串坚实而鲜亮的脚印,促进了预制梁工作安全、优质、高效地推进。 

“智慧梁潮建设的初步成型仅仅是第一步,张山坚信,要做到“先人一步”,能领先的绝不仅仅是一步之遥,而是能“领先一路”。秉持着“欲穷大地三千里,须上高峰八百盘”的一贯精神,张山率领众人,不等不靠全面出击。面对没有系统经验可循的快速制梁新工艺,他带领技术人员深入调查,多方观摩学习,广泛探讨可行性施组方案,提出了“展示亮点、研究超前、投入适中、产权自主”的建场理念,进一步完善“快速制梁”的施工工艺。张山首先引进了自动抽拔管机、钢筋自动绑扎技术、外形扫描检测技术,成功解决了张拉控制精度控制难、钢筋加工效率低、各工序交叉繁杂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生产质量难以掌控等难题,仅钢筋加工方面人工投入减少约85%,实现人工劳动强度孝半成品加工精度高的智慧工厂发展目标。通过设备的改进创新,一套原本复杂的工艺流程现在只需3人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工效;二是引进了污水处理系统,解决了部分施工生产用水、施工污水排放的难题,实现品质梁场绿色环保的发展目标;三是按照铁路建设管理“六位一体”(“质量、安全、工期、投资、环保、稳定“六个项目管理要素为一体,实现整体控制)的建设管理目标及要求,结合粱场实际,实行劳务作业人员统一管理。张山根据梁场的工程量与实际工期节点,对工程任务进行全面分解,按月、按周、按日落实到各个作业队,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和人员,提高工人的技能和专业化、机械化水平,实现劳务作业队伍建设与梁场建设的同步发展,助力梁场施工实现高标准、品质化升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