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一线

46本日记见证兰考站变迁

2021-06-17 07:13:3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铁路乘客

■赵钰佩 栗璋鹏

6月7日,骄阳炙烤着豫东平原。在兰考站的站台上,一棵106岁的泡桐树枝繁叶茂,为来往旅客带来一片阴凉。兰考站外勤助理值班员刘丙振带着女儿刘霖霖从树下经过,走进了车站站史馆。“这是你太爷爷的工作证,那是你爷爷几十年前的袖章……”在一件件展品前,刘丙振为女儿讲解,语气中满是自豪。

刘丙振在兰考站工作了29年,他的爷爷1927年就在兰考站工作,父亲也是兰考站的职工。刘丙振从小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将这份情感一部分寄托在老物件里,一部分写进了自己的日记。

“1981年7月,兰考有了到连云港的旅客列车,从那以后,在家门口就可以坐着火车去看大海。”刘丙振说。从这一年起,他开始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和铁路变迁。

40年来,刘丙振一共写下了46本“铁路日记”。翻开泛黄的日记本,刘丙振写道:“1984年11月,我就要奔赴军营了……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等我服完兵役,一定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刘丙振1988年7月入党,1989年退役,1992年接过父亲的信号旗,成为一名铁路人。他见证了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安全接发列车15.7万列。

他写日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部分来自爷爷的言传身教。小时候,爷爷时常给他讲焦裕禄治理兰考内涝、风沙、盐碱的事迹,以及陇海铁路的发展,那些故事让刘丙振感动不已。刘丙振把爷爷和父亲的精神传承给了女儿,如今女儿也供职于兰考站。一家四代从1927年至今,与车站默默相伴,见证着铁路的发展和兰考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兰考站站史馆内,一张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和当下形成了强烈对比。“乡亲们抛家离舍去挣钱,很不容易。”刘丙振依稀记得当年的场景。2016年,作为郑徐高铁、日兰高铁上的一个站点,兰考南站开通运营。2017年3月,兰考成为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如今的兰考“一城双站”,列车通达全国各大主要城市。越来越多兰考人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也有越来越多兰考人返回家乡创业,更有越来越多外地人选择在兰考定居、兴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作为一名党员,我要不忘初心,认真工作,继续把铁路的发展、兰考的变化记录下去。”刘丙振说。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