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 陈南辉 本报 蔡 栩
清澈的蓝天、翠绿的山林、汹涌的海浪——这些元素,成为积蓄了半个多世纪的能量,只为在这一刻喷薄而出——鹰厦铁路开通运营60周年!
60年前的1957年4月12日,鹰厦铁路全线开通运营。60年的风雨如晦,60年的沧桑巨变,鹰厦铁路改变了福建交通闭塞、闽道行难的局面,加强和巩固了东南沿海国防,挺起了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的钢铁脊梁!
开天辟地,移山填海,海峡西岸筑起坚固的钢铁长城
60年前,为了尽快打通福建境内的钢铁运输线,鹰厦铁路建设被纳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2月,20多万铁道兵和筑路群众向赣闽两省集结,开始了一场大会战。
鹰厦铁路穿行于赣闽两省的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由北向南延伸,一路越过赣闽分水岭武夷山脉和横贯闽中的戴云山脉,跨过闽江、九龙江水系,穿过杏林海湾和厦门海峡,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而复杂。
国力不足、岩石挡路、海浪凶猛、台风侵袭……鹰厦铁路的修建难度非常大。
没有便道,他们用双手挖出来!
没有铁路,他们用血肉之躯“扛”出来!
筑路者们何惧艰难险阻!他们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移山填谷、开海筑堤。
杨树排隧道位于鹰厦铁路33公里处。铁道兵某排战士用手挖肩扛开山凿石,就在隧道即将打通时,隧道内突然出现大面积塌方,排长杨树和全排4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为纪念杨树和他的40多名战友,这条隧道被命名为“杨树排”,让千里铁道线永远铭记英雄的名字。
戴云山脉的岭头段工程,铁路坡度突破设计极限,达到22‰,筑路者们必须削下近百米的山头,火车才能通过。他们在40公里的距离开凿了13座隧道,修建7座大中桥梁、103座涵洞,填挖土石方总量达869万立方米。路堤填筑最大处,他们在977米范围内填挖60.4万立方米的土石方,最深处达42米。
光阴匆匆,筚路蓝缕。筑路者们完成了路基土石方6773万立方米,隧道47座、长12671延米,桥梁159座、长9207延米以及44个车站的建设任务,还在高崎至集美、杏林至集美两处筑起了长达5公里的公路铁路两用海堤,把美丽的厦门岛同陆地连接起来。
“岛今成半岛,宏伟见人工。”海堤开通之时,郭沫若即兴用诗句赞美。
海堤的南端,巍然矗立着当年由朱德元帅亲笔题词的纪念碑,碑上刻着“移山填海”4个大字,概括了厦门岛与陆地连成一体的过程,也昭示着鹰厦铁路建设者的丰功伟绩。
负重爬坡,筚路蓝缕,共和国旗帜上有他们的风采和情怀
鹰厦铁路的开通运营,让福建与全国各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从此,福建丰富的木材资源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省内紧缺的粮食、煤炭也乘着一列列货车被运进来,为改变福建落后的经济面貌发挥了巨大作用。
(下转A2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