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线挂车1辆,6线摘车16辆自南门出,货物3线摘车1辆对货位……”11月27日20时30分,伊图里河站调度员庞贺勇下达了调车作业计划。调车长戴鹏复述计划后,带领连结员马计、制动员李铁迅速用防寒帽、防寒头套、皮袄、坎肩、棉手套、大棉裤、大头鞋严严实实地武装起来,背上电台,奔赴作业区。

伊图里河站地处大兴安岭高寒冻土带,是我国最北部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北风凛冽,已入深冬的伊图里河地区最低气温降至零下39摄氏度,冰雾弥漫,十几米外就看不清人。此刻的调车场宛如冰冷的铁幕。

“调车长,236道口调车作业接近,停车……”领车的马计认真瞭望着前方,一丝不苟地呼喊着标准用语。现场检查无异样,无车辆通过……执行这些标准化作业程序,在漫漫寒夜里变得异常艰难。站在车前,呼啸的北风加上车辆运行裹挟起的冷雪扑面而来,划过脸庞像刀割一样。冻僵的嘴,吐字不清,一次不行,就重复多次口令。厚厚的工装,白霜尽染。藏在厚厚手套里的手,冻得不听使唤,哈气和着冷空气在眼睫毛上凝结成霜,让人不敢眨眼睛,一眨就会冻上,只得不断地用手揉着融化。

伊图里河站距货运专线2公里,因为限速原因,一个往返要将近40分钟。哐、哐哐……40分钟后,站内铁鞋止轮撞击钢轨的声音,伴着调车机的轰鸣声,演奏着严寒季节的调车交响曲。

调车长戴鹏呼叫着信号楼:“信号楼,7线。”联控后,确认信号开放正确,显示调车命令,指示机车运行……不一会儿,哈气和冷空气汇合在一起,形成了白雾。

23时10分,40922次列车编成,按照既定时间从伊图里河站安全发出。

“6线挂车34辆,7线摘车27辆。”11月28日0时20分,又一单调车作业计划下达,全副武装的调车人员精神抖擞地再次奔赴调车常

作业完毕,乐观的小伙子将硬邦邦的帽子立在桌子上,像一顶顶钢盔,他们笑称“一身银甲战严寒,调车场上竞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