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在实施质量监理的同时,也实施了环保监理,这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还是头一次。而在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国家投资12亿元用于环境保护,这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更是头一次。(中国西藏新闻网 7月6日)

“爱护高原每一寸土地”、“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给予这片高原的承诺,十年间,铁路部门始终践行着这份承诺。正是这样,青藏铁路沿线独特且脆弱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因为铁路的开通而遭到破坏,从青海到西藏,无论是青海湖湟鱼还是“高原精灵”藏羚羊,都在各自习惯的生活环境中安逸地生活着。

众所周知,青藏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它不仅拉近了古城拉萨与首都北京的距离,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同时推进了西藏进入铁路经常时代,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最前沿。

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及由此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大量事实看到,各地区间人员往来多了,彼此交往频繁了,环境问题便会随之而生,如垃圾污染、植被破坏、水体污染或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为此,这片纯洁的地方环境问题更是牵动了众人心。这里有发源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的布哈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湟鱼洄游产卵的必经之路,还有青藏铁路穿越了这些高原精灵们的大本营——可可西里、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线分布有藏羚羊、藏野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其中线路两侧活动比较频繁的珍稀野生动物约有14个种类。可喜的是,青藏铁路通车十年来,通过加强青海湖渔业资源保护和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双管齐下,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1年的2592吨增加到2014年的45000吨,十四年增加17.4倍,裸鲤群体数量得到逐步恢复;在保护区里开设藏羚羊迁徙通道十年来,野生动物也已经适应了青藏铁路的存在,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2011年以后的100%。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识,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将生态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国家生态建设的宏图与信心。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其作用相辅相成,青藏铁路沿线保持了良好的生态,正是生态环境建设尊重了自然规律,重视生态发展的结果。为此,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经济在发展的同时,生态同样可以维护,重要的是看如何落实,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发展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带来参考,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青山绿水便不再是梦。(邓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