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借力非遗魅力 打造“文化列车”升级新引擎

2016-06-13 08:58:2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杨永全

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在呼和浩特至北京的Z316次列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车厢里为旅客展示蒙镶工艺、和林格尔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让旅客与“非遗”近距离接触,共享传统文化魅力。(6月12日 新华网 )

众所周知,“非遗”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史上的绝唱。那些浸透着历史气息与人文色泽的非遗项目,既是时间性质的,也是空间性质的。保护非遗,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族谱”。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多项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如今,中国非遗保护在体系与机构的建立健全、保护方法的不断探索方面已经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但从横向坐标来看,与日本、韩国、欧美及世界其他国家在非遗保护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譬如传承人普遍高龄化,后继无人,社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不高,这些现状都影响着它的传承。

作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铁路一直是民众出行的首选,此次将“非遗”搬上列车,正是铁路部门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铁路部门推出的“非遗上列车,传承在旅途”主题活动就很吸引旅客的眼球。在成都开往广州的K191次列车上,餐车内铁路工作人员现场教学“包粽子”,旅客们体验着“多彩旅程”家文化,感受着端午节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由青岛、济南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75对高铁列车上,餐车乘务人员将车厢装扮一新,身着春秋时期的服饰,介绍屈原的典故,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与旅客互动,有奖竞答,让旅客在多彩旅程中尽享“端午节”的欢乐。

其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的方式是找到适合的人群和载体,需要在传播中加以保护,在保护中扩大传播。文化遗产是大众的,最终也必须依靠大众来保护。列车空间虽小,但却是穿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地之间的流动“展览馆”。正是有了“不能让手艺失传”的责任担当,铁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利用举办列车展览的方式,给优质的文化资源找市场,并通过体验的方式为精湛技艺找传人。一场文化遗产保护战的战役就此打响,文化遗产距离我们有多远,文化列车给出了答案!

铁路作为面对面服务群众的部门,其服务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铁路的口碑,如今非遗文化上车正在使服务大众精神需求这一“软实力”成为竞争上的“硬支撑”。笔者认为,铁路此次借力非遗魅力,无疑将成为“文化列车”升级新引擎,势必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进一步擦亮“中国高铁”这张世界名片。(杨永全)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