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艳 马雪梅 段梦颖

图为周伟元 (左)在西宁编组场内进行调车作业。 张 艳 摄

阳春三月,青藏高原雨雪交加。3月10日,高原夏都西宁市经历了一场罕见大雪,夜晚寒风凛冽。西宁编组场内,西宁车站货运转车间四班二调调车长周伟元站在本务机车围栏内,一边观察车距、车速,一边向连结员下达联控指示,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调车作业。

如果形容编组场的一列列车为“龙”,那么编组场调车员就是 “驯龙人”。这天夜里,记者跟随周伟元,亲身感受了他 “驯龙”的真功夫。

石子堆里苦驯 “龙”

20时,第一批调车计划开始了。制动员张寿龙用 “石子排风法”给准备解散的车辆进行制动软管排风。

记者也学着他的样子用石子进行排风,可是怎么学也学不会。周伟元拿起石子边做示范边说: “用石子排风不仅速度快,而且排得更干净。”“扑哧”——排风气流发出巨大声响,瞬间淹没了他的说话声。

值班站长马水泉告诉记者: “为确保推峰作业车辆的绝对安全,所有车辆都要经过石子排风。那时,刚参加工作的周伟元就对石子下过不少功夫。”

“这石头有棱有角,想要 ‘站稳’可真不容易。”2004年,毕业于西宁铁路司机学校的周伟元在调车岗位见习,踩着硌脚的道砟,蹲下身拣来拣去,选出石头比划起来。一两个班后,石子是能卡上了,可还是不稳、不快。

“对一列50辆编组的列车进行石子排风用时30分钟,每次弯腰捡石、卡石平均耗时36秒。”周伟元按照师傅的要求,整天泡在石头堆里练习,鞋和手套也比其他新入路职工磨损得快。一个月后,他已经能达到班组中的中等速度了。

“如果一个班12个小时解编10列车,光排风作业就要花去5个小时。虽是统筹作业,风排不净还是不能进行解编作业,影响作业效率。”周伟元开始算起了效率账。为了改变既有的 “慢节奏”,他继续与石子 “作战”。

“这个速度都干了多少年了,快也快不了多少。再说,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蹲下、站起本来就不占优势。”大伙儿都不看好他的 “提速”想法。

可周伟元就是不信自己快不了。他根据个人身高揣摩出最佳排风蹲姿,确保快速拣石、卡石,并通过反复试验,对石子大孝形状做到心中有数。从30分钟到23分钟、18分钟……在不断地揣摩和练习中,周伟元石子排风的速度越来越快,直至达到每次作业15.6秒的速度,提高排风效率近一倍。

“调车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工作中的精、准、快靠的是熟能生巧,要经过不断地练习。”周伟元说道。

细探时机巧舞 “龙”

“张寿龙已经排风完毕,李轲领车,权朝君负责摘钩。33辆车牵出,12道牵出,进入10道甩3个。今晚风大,大家注意安全。”次日8时20分许,等待编解的货车正紧密排列着。试验机车固定调车灯显设备、传达调车作业计划、确认推峰信号、核对车号车数……

作业前和作业时,周伟元坚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想一下、多提醒一句。他说: “作为一名调车长,我不仅要负责调车安全,还有职工人身安全。毕竟,与机车、车辆这样的 ‘铁家伙’为伴,任何操作都要有规有矩。”

夜间的编组场虽有灯桥照明,可高低站台和石板道砟的宽窄、位置都不同,周伟元不仅要走得快,同时还要对车体作业状态进行检查。

周伟元总是牢记编组场内的一切,数枕木、看道砟,就像玩游戏一样找不同、看变化。他细心留意编组场内各股道旁的信号灯、灯桥、站房等参照物,将编组场的图纸绘于心中,连各股道线路的有效长、坡度、容车数、道岔位置等都倒背如流。

有一次,西宁出现沙尘暴天气,编组场内一片昏黄,细小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 “眼睛都睁不开了,全是沙。”负责领车的连结员已经看不清前方的信号了。周伟元迅速调来制动员随着领车连结员同时从地面跟进,帮他确认安全信息。

周伟元根据车组数和就近参照物,确定列车已经进入指定位置,前3辆重车解编进入股道后,一辆空车也要进入股道。 “调车长,车停稳了我就进行提钩作业。”连结员说。

“等一下1周伟元停顿两秒,再次听了听车轮撞击钢轨接缝的 “哐当”声,快速心算出过往车辆的运行速度。 “听到没?因风力影响,重车溜出的速度有点慢。如果按照平时提钩时机作业的话,空车走得快,很有可能就会被重车堵死。这次要比平时晚一点提钩。”周伟元提醒负责提钩的连结员。

“西宁编组场是青藏公司最繁忙的编组常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恶劣天气,我们哪怕慢一点,也不能停止作业。”周伟元解释道, “工作中除了靠眼睛还要靠记忆、靠耳朵,这样才能快速、正确地观速、观距,确定好调车速度和提钩时机,做到车组不退、不堵、不错、不漏。”

看到一组组车辆解散到不同的股道,听到车辆经过减速顶的碰撞声,周伟元紧握计划单的手才逐渐放松,因为这代表着溜放车辆已经安全进入了目的股道。

根据多年作业经验,周伟元总结出空重车混编时空车和重车的提钩时机、风力和风向变化对提钩时机的影响、调车岗位互补配合办法等作业方案。连续两年,四班二调出入车任务完成量总是在车间位列前茅。周伟元在实干中磨砺成为调车组中的技术尖兵,并先后于2014年、2015年被授予全路青年岗位技术能手、青藏公司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师徒合力共驭 “龙”

2012年,年仅28岁的周伟元就成为了一名调车长,而同期的工友范全志却成了他的“兵”。

“刚开始,我心里是有一些不服的,我和周伟元同一批入路,成绩在新入路职工里也不相上下。可如今,他已经当上了调车长,而我还是个连结员。”范全志笑着回忆道。

在周伟元班里工作两年,范全志用心去观察、留意周伟元的一言一行。按范全志的话说,他想知道,起跑线一样,周伟元到底利用同样的时间练就了什么 “独门绝学”,哪里赢了他。慢慢地,范全志发现,周伟元在担任调车长后依然勤于练习制动员、调车员等岗位的排风、提钩等基础技能,善于总结,敢于突破,工作中从不迟到、早退,并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脏险苦累的调车工作。

“不怠慢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这是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从有些不服到十分钦佩,范全志比学赶超,用优异的业务成绩证明自己。2014年,范全志也被任命为二班二调调车长,与周伟元 “正面交锋”。他说: “我们的较量就是安全与效率的博弈。”

“如果在排风中我比别人快了3分钟,意味着我可以向我的制动员传授经验,我们整个小组的工作效率就不仅仅提高3分钟。”周伟元说, “所以,学练结合不仅是不懈怠自己的技能,更多是为了帮助其他组员。”

四班二调制动员权朝君、李轲和连结员张寿龙都是2013年新分配来的 “90后”青工,周伟元既是调车长又是师傅。

初到调车岗位的李轲对辛苦的调车作业产生了负面情绪。他请病假、消极怠工,成为车间的 “问题”青工。两年前, “不着调”的李轲被分配到四班二调跟着周伟元,干起活来心不在焉。周伟元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有一次,他趁着下夜班同事一起吃早饭的时间,与李轲聊了起来。

“在岗1分钟,负责60秒。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别人吃不了的苦,你能吃才是真本事。既然干调车,就要确保自身安全,为咱们二调的作业效率做出贡献。”爱徒心切的周伟元快人快语,直奔主题,讲清楚调车作业过程中分心走神容易造成的危害,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李轲不想继续认 “怂”。

言传身教间,李轲看到了师傅的坚持与坚守,感受到了调车工作的魅力。李轲学着师傅的样子,学技练功,对标履职。很快,他就成为连结员中的佼佼者。

周伟元告诉记者,既然他当师傅,就得想法子把人心聚起来,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工作当中去。这几年,他有意识锻炼青工,狠下心来让他们多干活儿,干复杂的活儿。从四班二调走出的青工都认为在这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并多次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