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世忠 万 鑫
“这3万亩芦苇地,着实让我感受了一把铁路货运的便捷。”来自河北廊坊的马开恒指着眼前一片连着一片的芦苇,开心地说, “原来用汽车运输芦苇,不方便价格还高,我甚至一度想放弃开发利用这大片芦苇。没想到,铁路方便实惠的运输服务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决定承包10年芦苇地,好好干一番1
早春的塞外草原乍暖还寒,距呼和浩特60公里开外,有一处天然湖泊——哈素海,湖面还结着冰。春节期间,冒着刺骨的寒风,呼和浩特铁路货运中心货运员孙鹏为了把马开恒成堆的芦苇尽快运走,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已来回跑了几十趟。
原来,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孙鹏无意间听说哈素海边有很多打好包的芦苇。嗅到商机的他迅速前往,见到了正为如何运输芦苇急得跳脚的马开恒。
“开春之后,天气逐渐回暖,如果哈素海周边的滩涂融化,将非常不利于芦苇的收割,所以这3万亩芦苇必须赶在天暖冰融前收割完毕。”马开恒说,“可我更担心的是怎么保质保量地把收割好的芦苇运出去。”
了解到他的顾虑后,孙鹏和同伴陈泽想尽办法为他量身定制芦苇运输方案、比较运输价格,并承诺将根据芦苇包的特殊性质协调车型。
马开恒被他们的诚意打动,决定试运40吨芦苇包。 “芦苇包在最短时间里就通过铁路运到了河南内乡县,而且每吨比汽运便宜200元。”他兴奋地说。
随后,马开恒决定与铁路开展长期合作。随着芦苇包数量的逐渐减少,双方的信任度却在迅速增加。
铁路不仅让草原芦苇包坐上 “顺风车”,还为马开恒引来了新的合作伙伴。来自乌拉特中旗的李长命打算与他共同利用这些芦苇制造草颗粒,做饲养牲畜的饲料。李长命的算盘打得精: “我们的草颗粒产品主要运往南方以及西藏、新疆,综合来看,铁路运输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