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首趟南昌-鹿特丹中欧班列满载太阳能组件,开始了1.2万余公里、17天的旅程。这趟班列载有40英尺集装箱48个,货值约500万美元。这已经是第20条中欧班列。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已开行1058趟中欧班列,直通欧洲7个国家的11个城市。中欧班列节约了资金成本和时间,比空运节约70%的资金成本,比海运缩短40天左右时间。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国将会有20多个国际班列。(12月3日华夏时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运输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铁路国内货运量也在逐月下滑,然而国际班列的货运量却逆势上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中欧班列也被地方政府视为抢滩国际市尝谋求优先发展甚至是成为“新丝路”的重要契机。
显然,中欧班列国际市场潜力巨大,1058趟中欧班列的开行也说明了该线路的“火热”,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丝隐忧。据了解,11月30日,装载20个集装箱欧洲商品的中欧班列返程到达昆明王家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实现了该条路线的双向对开。而此时距离7月1日首趟昆蓉欧国际班列开通已经过去近半年。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虽然有数千列车奔波于此,但由于当前国际班列长距离线路重合、回程货物不足问题依然严峻,靠补贴支撑货运量的现状依然得不到改善。
另一方面,在盈利艰难的前提下,抢占市场正成为中欧班列高歌猛进背后“不能说的秘密”。为了抢占市场,各地政府纷纷打起了“补贴战”,从而使得原本国际班列线路间的竞争转化为了各地政府间的竞争。据了解,各路中欧班列竞争的手段非常多样,包括产品创新、运输效率、转运便利性、设施先进性,(临时性)口岸开放、整车进口口岸、(综合)保税区、海关监管效率等,甚至降价、在一定范围免费运输。这种违背正常市场秩序的畸形竞争对于中欧线路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更加剧了政府的补贴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
在“中欧国际班列”带来机遇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面对运输成本高、回程货物少的“赔钱赚吆喝”局面。一方面要实现市场化运作,运输成本才能降低。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贸易往来,与国际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争取成为其承运人,增加回程货运量。第二,各地政府的畸形竞争问题。的确,为了培育新开航线的市场,一些政府搭建平台并且前期提供补贴是正常的,但我们更要理性认识问题,良性竞争,莫要违背正常市场竞争秩序,危害中欧班列,让中欧班列争夺战成为各地利益争夺的牺牲品。
发展就是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创新。发展国际班列大通道更需要不断创新,打破思维定势,对于它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对于它的不足,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而且我们也应相信会更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