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傅世忠通讯员刘麟祖王超)虽是初冬时节,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锡林浩特已是天寒地冻。
11月22日一早,在2.8公里长的锡乌线6000毫米半径曲线线路上,锡林浩特工务段锡林浩特探伤车间的12名职工正沿着钢轨一米一米地探伤。突然,探伤仪的警报声响起,引起工长任正军的警觉:“属鱼鳞下核伤,伤损发展明显,做好登记。”
“鱼鳞下核伤是极易忽略的一种伤损。由于长期接触轮轨,钢轨易形成疲劳裂纹,会在探伤屏轨头核伤部位显示出密密麻麻类似鱼鳞的波形。”任正军一边干活一边说,“多亏有探伤宝典我们才能及时发现这种损伤。”
他所说的探伤宝典,是锡林浩特探伤车间历时6个月整理汇编的《钢轨伤损图谱数据库及现场研究应用》一书。这本书涵盖了该车间管内线路的所有伤损特征,并一一讲明了探伤作业的疑点、难点。
不一会儿,探伤仪的警报声再次响起。探伤回放员梁倩楠立即俯身查看,发现有轻伤,迅速在伤损部位画了一个代表轻伤的三角形。他一边画一边自信地说:“小腰慢速探,大腰匀速探,宝典在手,我们探伤无忧。”
“心中有宝典,隐患无踪影。”该车间党支部书记曹玉峰高兴地说,“我们着眼于治‘小帛,整治钢轨内部看不见的伤损。截至目前,探伤车间已连续3年实现了线路事故零责任目标,年探测重伤钢轨200多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