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临近,大街小巷的地摊儿、商场超市的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品种繁多、包装精美的中秋月饼,令人目不暇接。望着那琳琅满目,味道鲜美的一盒盒月饼,总会让人想起了六十年代,在老家供销社里卖的那个用黄草纸包裹着、纸绳捆扎着、其貌不扬,但敦实厚道的大个老式五仁月饼。打开浸着油渍的黄草纸,一股浓浓的花生油香味扑鼻而来。轻轻掰开月饼,五仁在薄薄饼皮夹层里发出酥香。放入嘴中,香甜而不腻口,唇齿间还伴有一点青红丝的纯香。那时的月饼可是稀有之物。物以稀为贵,可想当时它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了,用“今非昔比”来概括一点都不过分。

  记得那时候刚进入农历八月就会听到家里大人们唠叨“八月十五”走亲戚串门儿送月饼的事儿。

那时,忙完了夏种秋收一年的农活儿后,大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他们手提月饼,带上土特产,领着家中孩儿们,开始走亲戚串门了。此时的垄上地头、乡间小路,成了你来我往,连接亲情的纽带儿。

  那时的中秋节对小孩子来说,最期盼的就是能吃到一块儿像月亮一样又大又圆的月饼。印象最深的要数自己八岁那年的中秋节了。那天一大早,最疼爱我和弟弟的奶奶带着我和弟弟坐在爷爷赶的马车上,一路颠簸来到乡里供销社买回来两箱价格不同的月饼。吃罢晚饭,目不识丁的奶奶数着纸箱里的月饼开始忙活起来。奶奶把渗透油脂的月饼从箱子里一个一个拿出来,也不嫌麻烦,很认真地分成若干份,再用黄草纸包裹好,然后,千叮咛,万嘱咐,数叨家中小辈们儿,串亲戚时,这包送谁家,那包送谁家。因此,这些月饼是你送我,我送他,他再送你,几斤月饼不停地来回送去。不过,亲戚串完了,家里最后剩下的那几包,我们孩儿们都知道它是最好吃的,因为这些月饼是奶奶的闺女们送给奶奶的,一定馅儿好,又香又甜。

期盼已久的八月十五到了。为了能早一点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我们孩儿们几个会在夜幕降临,中秋明月刚刚露出头来的时候,就早早的围聚在家里大院的圆石板周围坐好,等着奶奶来给我们分月饼。奶奶分起月饼来很公平,家里无论大人小孩,不偏不向,每人一份儿。那时我们孩儿们早已等的垂延欲滴,哪里还顾得上脸面,管它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咽,三口两口就将自己的那份月饼吞进了肚子里。大人们知道我们吃得不过瘾,舍不得吃,将他们的那份月饼掰下一星点儿,抿上一小嘴,剩余的又都让我们给“报销”了。

如今,我还能吟唱起小时侯吃月饼时奶奶教我们的歌谣:“月奶奶,明晃晃,嫦娥下凡洗衣裳,捎块月饼到天上,保佑全家都吉祥,保佑全家都吉祥......”

一转眼儿,几十年过去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为什么,每到中秋,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孩儿时有关中秋的记忆;不知为什么,每每想起那时侯一家人阖家团聚,其乐融融,过着浓浓亲情的日子,总会让人为止感动。说实说,今年中秋假期,真想回到家乡,再吃一口家乡的大个儿月饼;真想回到家乡,再唱一回奶奶教给我们的美丽童谣;真想回到家乡,亲吻一下家乡的泥土,重温家乡那令人难忘的中秋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