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订票、互联网购票、送票上门、开辟绿色通道等举措,拉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日前,从黑龙江省传来消息,哈尔滨至漠河 “夕发朝至”铁路项目计划建设。提速后,直达列车运行时间仅14小时20分钟。 “最北”不再遥远,美景就在身边。
专列飞驰 载着少数民族考生跃“龙门”
每年的6月5日,都会有一列载着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考生的 “高考专列”离开大杨树站,带着人生憧憬与希望驶向全国高考考点所在地阿里河镇。
大杨树镇没有设置高考考点资格,每逢高考,当地考生都要去135公里之外的阿里河镇参加考试。2003年以前,两地无直通列车,考生需要在家长陪同下坐火车再换乘汽车赶赴考场,不仅费时费力费钱,影响考生考前休息,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容易产生考生迟到、误考等问题。
2003年,大杨树镇考生到异地参加高考因故遇到了出行困难。面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迫切需求,哈尔滨局积极组织开行首趟 “高考专列”,帮助1356名考生顺利赶赴考场,解了考生、家长和学校的燃眉之急。从此,铁路便承担起了这份沉甸甸的公益责任,坚持连续开行 “高考专列”。
悠悠12载过去, “高考专列”承载的温馨服务感动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在当地开展的 “寻找首趟专列师生”主题活动中,大杨树镇英语老师孟丽难抑心中激动。2003年,这位达斡尔族姑娘乘坐了首趟 “高考专列”并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毕业回到家乡任教。 “感谢铁路为我们这些少数民族考生筑梦、圆梦。”孟丽说。多年来,她和数十名返回家乡的考生一道,积极投身地方与铁路共建活动,一直延续着当年那份情缘。
据统计, “高考专列”自2003年开行以来,共将1.8万余名考生安全运往考场,5300多人相继考入清华大学、内蒙古大学等高校。 “高考专列”多年来发挥着惠及万千少数民族地区考生、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3月31日,山林中的最后一阵油锯声缓缓停止。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长达63年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森林需要休养生息,林区将用心呵护这片绿。那么,因林而建、因林而兴的铁路何去何从?漠河站站长张治国说: “适应大兴安岭林区新常态,铁路也在转型。”
无论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阳正在升起,大兴安岭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