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上看起来很壮观。但实际上感觉人们都处在超负荷的忙碌之中,每个人好像都很着急。”一名老外在体验了中国铁路春运后这样描述。

“前些年春运时,车站售票方式主要是通过车站窗口人工发售,购票队伍排起 ‘长龙’,有时旅客通宵排队也买不到车票。售票员 ‘连轴’运转,紧张应对,疲惫不堪。”回忆起从前的春运组织工作时,上海站一名客运老职工至今还心有余悸。

然而,这几年的春运,尤其是今年的春运,刷新着人们对于春运的固有认知:多样的售票方式,让排队买票的队伍越变越短;温暖如春的候车室,使旅客享受到宾至如归的舒适;风驰电掣的动车组列车,给旅客提供了一个移动的 “家”。

有的人将这样的变化归功于新建线路的密集开通、动车组列车的大量开行和众多硬件设施的改进。但在许多铁路干部职工眼里,这样的理由显然还不够全面:春运是一场大考,考的不仅是硬件,还是软件——服务水平,而服务水平的提升,来自服务理念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

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分析的那样,铁路部门意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客对旅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走得了,更希望走得好。而走得好,具体就体现在 “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三个方面。由此,从2014年起,让旅客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成为铁路部门的春运目标和工作新常态。 “旅客从需要我服务的陌生人,演变成了如今我要服务的亲人,无论从设施上还是从服务上,我们都全力为旅客营造家的氛围。”铁路一名管理人员在谈及 “三个出行”带来的变化时说。

最近几天,一组名为 《图说农民工21年春运变迁》的图片新闻在网上很火,其中的两张图片让人印象深刻:2011年2月12日大年初十,重庆至湛江的旅客列车上,人们集中乘车外出打工,车厢内旅客众多,聊天是人们打发漫长旅途的主要方式;2015年1月28日,两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桂林至贵阳的动车上玩着手机。这种外来务工人员专列上都配备了充电插座,旅客在车上可尽情使用手机、电脑,旅途不再无聊。

红灯笼映出浓浓的年味,匆匆的步履透出回家心情的急迫。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拥挤不堪到温馨如家,人们在春运这个大迁徙中不断感受到铁路的变化,感受到旅途的快乐,感受到尊严的提升。这不光是春运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