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运大幕拉开,抵达北京各大火车站的列车越来越密集。记者发现,随着2014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各铁路局列车冠名权放开,各种“冠名号”列车开始在火车站扎堆出现,成了2015年春运的新风景。(2月7日《北京青年报》) 

“冠名”本是平常事。这些年我们对各种各类的“冠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是篮球迷的,必然知道李宁公司豪掷20亿元夺得CBA冠名权,每赛季投入高达4亿元人民币;是歌迷的,也了解《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节目轻易拍出数亿元的冠名权……

“列车冠名”作为一种商业广告的现实载体,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同为交通系统,公交车身车载广告、地铁车站广告早就“遍地开花”,铁路列车冠名之所以会引起公众注意,应该“归功”于此前留给人们的铁路经营僵化、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不知道,在13年前的2002年,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就曾经试水列车冠名广告业务,不久就因各种原因而叫停了,如今回头再看,实在可惜。

去年以来,中国铁路总公司逐步放开列车冠名权,也逐步放权各铁路局,这是顺应市场的客观规律,将铁路运营推向市场的重要举措。对于当前负债沉重、经营步履维艰的各铁路局而言,列车冠名是一座收益的“富矿”,如冠名G90/89次“好想你号”每年冠名费高达800万,这仅仅是一列车的收入而已。试想一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3063对,只要其中的四分之一“冠名”,将带来多大的收益?

其实,“列车冠名”只是铁路广告业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大力拓展广告传媒市场大有可为,此前铁路仅仅涉足于各火车站场所的商业开发,而没在列车上大做“文章”。列车广告除了车体外部的“冠名”外,在车内设备这一块,如列车的行李架贴、头枕片、小桌板、展板、车门贴、视频媒体、列车广播以及车厢两端LED显示屏,处处都可以用于广告开发。据了解,目前企业在高铁列车车体外部打标识的业务还没有放开。笔者相信,这一方面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巨额的广告收益能够有效扭转铁路建设与运营高投入低产出、长期亏损的局面,它将是铁路主营业务之外的又一块盈利蛋糕。中铁总在1月29日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创新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口号,并加大了“放权”力度。至此,以“列车冠名”为代表的铁路广告业,应该会在今后一个阶段得到大力发展,并成为铁路经营的“新常态”。

当前铁路要做的,就是要规范、整合好列车冠名资源,让铁路、商家与乘客都能从中找到共同利益契合点,形成多方共赢局面。(温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