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与娄底高铁争夺战,十万邵阳群众威胁领导争不到高铁就下课,此举真是令人目瞪口呆,简直没有王法了。为什么会造成群众威胁领导的事件呢?
原来,沪昆高速铁路东起上海,途径浙江、江西、湖南,西至云南昆明,是一条正在建设中的高铁干线,连接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湖南邵阳地处湘中,历史上,湘黔、枝柳铁路均绕邵阳而过,交通区位条件急剧变差,成为湖南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一。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与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高铁线路怎么走,站点设在哪,都会成为很多地方关注与争夺的焦点。高铁经过会带动经济的发展,楼价的上升,村民还会得到征用土地补贴,好处多多。许多老百姓也认识到: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所以邵阳市的村民才会齐齐站起来威胁领导,要求让高铁修建经过。
从过去“被高铁”到现在“抢高铁”,许多地方都充分意识到高铁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巨大拉动作用,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更是将高铁视为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对湖南娄底而言,高铁过境的“经济账”显而易见。沪昆高铁在娄底设有两站,其中娄底南站位于距市中心仅约7公里,距娄怀高速入口仅3公里。这形成了一个“高铁+高速”的快速交通网络,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将向高铁南站附近汇集,快速带动娄底城市南部的发展,推动形成新的区域中心。为此,修建高铁不仅仅是上层建筑的决策了,也是上千万老百姓极其关注的热门话题。
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让一些地方广泛调动各种人脉资源,拜会知名乡友,奔走斡旋,推动调整高铁规划。
首先是高铁在此设立站点,可以带动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永远是地方政府的最爱,尤其是高铁这样有中央政府背书的项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大量的投资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相关就业。
其次是从财政投入角度而言,高铁项目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投入较少而获益更多的项目。对于像高铁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数投入来自中央或者省一级政府,县一级政府投入极少。从这个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是在搭便车——既然我的投入如此之少,却又可以坐收交通之便利,何乐而不为?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地方政府可能要为这条铁路建设有巨额投入,但是他们却可以将此项负债交由后人来承担。对于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所形成的巨额负债,由于GDP增长和交通便利之故,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利益形成共谋;另一个方面则是道德风险的缘故,对于地方官来说,造路的政绩是看得见的,但修路的成本却不需要由当期承担。于是,这种风险就会被慢慢积累。
“争路运动”凸显了高铁建设亟待遵循科学合理原则的重要性,尊重高铁设计自身的逻辑,不能因为哪里争了就要考虑,哪里不争就不管,而应从最大限度发挥高铁线路拉动效应的角度出发。
一是走线设站要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寻求最佳平衡点。秦进认为,应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版图相结合、惠及民生与服务国家战略兼顾。不能由“外行”、“社会活动家”说了算,更不能“拍脑袋”决定。
二是公开征集意见,尊重主流民意,确保公平公正。有群众表示,高铁属于公共资源,沿线站点选址不能疏忽公众的感受,应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