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西站接触网工区一派繁忙紧张的景象。11名职工精神抖擞,穿上工装,聚集在二楼多功能会议室,召开工前预想会。15时至17时,他们利用两小时 “天窗”,全面检查陇海线下行线西站至三民村区间1号至31号接触网支柱设备。

此次工作由何延清负责,他干脆利索,工前大点兵,调遣职工们按照分工,在笔记本上写下工作标准,再要求大家逐个背诵。会议室里,前后安装的两个“电子眼”,实时摄录下每项作业流程。

职工们神采奕奕,双眼炯炯有神,盯着面前的85英寸电子屏。那上面显示着一张硕大的电子图示分工板。工长鲁耀峰向记者详细解释: “以往,我们凭经验干,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现场作业内容靠嘴讲,有时漏说了风险点也不知道。现在不一样了,这张图把作业现场搬到我们眼前,每个人一看就懂。”

24岁的王鹏毕业于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辆专业,擅长计算机操作。晚上,他利用休息时间,将14日作业内容输入电脑,经何延清复查后,上传到电子分工板。白天,他负责录入职工室外作业录音资料和8个 “电子眼”摄像资料,据此剖析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我们一走进工区,一登上作业车,全程作业就通过各种电子设备记录下来,开始时,总觉得有双眼睛盯着自己。”王鹏腼腆地笑道, “现在这双眼睛助咱保安全呢,作业标准了,违章违纪少了,工资收入也高了。”

在现场盯控作业的西安供电车间党总支书记任勋辉介绍道,2014年下半年,西站接触网工区安全 “红线”问题比上年同期下降60%,除人员防控外,还得益于录音摄像监控、GPS车辆定位监控等科技装备,被广泛运用到班组日常管理、驻站安全防护、现场接触网和供电作业中,形成了一道安全风险控制科技网,成为落实现场作业标准化的“电子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