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化铁路是以电力为牵引动力的铁路。世界上最早的电气化铁路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和哈尔斯克公司于1879年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铺设的一条长300米、呈椭圆形状的环形铁路。这是一条带有广告性质的铁路,轨距为1米,列车由一台机车和三节车厢组成,靠外部直流电源以第三轨的形式供电。

早先的电气化铁路是以直流电作为牵引动力,但直流电的电压低,难以大容量及长距离输送,目前仅在地下铁道、城市有轨电车及工矿企业内部生产线等小范围的领域使用。交流电则直接取自电厂及电网,具有电压等级高、输送能力强等诸多优点。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新建及旧线改造时,大多改用交流电为铁路机车供电。

我国电气化铁路起步即采用先进的工频交流电源。1961年建成通车的宝成铁路宝鸡至秦岭段,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在这段线路上,线路爬升近千米,最大坡度为33‰,为中国干线铁路之最。经过长达20余年的探索,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电气化铁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由山区扩展到平原,由支线发展到干线。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干线及新建铁路都使用电力机车作为牵引动力。

电气化铁路具有牵引功率大、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等诸多优点。每日的列车运行图上固定划出几个小时的电力维修时间,这在铁路上称为“开天窗”。电力目前仍是世界各国铁路首选的牵引动力。 孙建周

作者为郑州北车辆段职工,本报的忠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