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月1日起至3月15日止,铁路部门在北京至广州、深圳间,上海至广州、深圳间,增开8对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据1月2日《京华时报》报道, 2015年的第一天晚上,北京首次开往深圳、广州的高铁动卧列车平均上座率均达到了7成以上。

自高铁动卧“出镜”以来,社会舆论反响一如所料呈现多极化,欢呼肯定者有之,吐槽质疑者有之,观望者亦有之。一方面,既显示了铁路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设置社会议题的“能量”绝不容低估;一方面,再一次彰显了社会大众对铁路“爱之深、恨之切”的复杂情感。

应当说,铁路部门增开多趟夕发朝至的高铁动卧列车,让广大旅客多一个出行选择,当然并非坏事。但动辄两三千的昂贵高铁动卧,显然高于普速列车,也高于一般的高铁坐票价格,超出了一般居民的交通消费能力和水平,甚至高于同线路的民航飞机票价。正是这一点使之为许多网友吐槽。

其实,铁路部门作为一个企业,其推出的服务选择、价格,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其他人也是无从置喙的。

从“首跑”超7成的上座率来看,高铁动卧的开行“首战告捷”,其成功因素在于满足了高端旅客的需求:其夕发朝至、一站直达的便捷出行,高端、雅静、舒适的乘车环境,独立、个性、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从媒体报道看,高铁动卧确实“高大上”: 24小时开放的餐车、加宽10厘米的床铺、“高姐”15分钟一次的巡视、标配的液晶电视和免费晚餐、可供调节的高端空调……开行动卧的8列车,接连“北上广深”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四大城市,铁路完全不用愁客源。

当前,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1.2万公里,但铁路运能仍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此次动卧列车的开行,是铁路人的“自我加压”,改变了高铁原有的“白天跑车、晚间休整”的作业组织方式,是铁路部门着眼于市场需求,创新高铁运营方式的一次具体实践,铁路人也是蛮拼的。这并不会挤占高铁原有运力,而是充分挖掘、利用了高速铁路运能,大力满足旅客出行需要。

几年来,铁路改革措施令人目不暇接,在服务旅客方面,无论是电话、网络、自助机、手机APP等购票方式的逐步多样,还是不断延长车票预售期,无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有的也立竿见影的让旅客受益。在笔者所在城市,厦深铁路开通后,来往深圳的长途汽车运费即时下降了近40%。此次铁路“一反常态”推出高铁动卧这一票价高昂的服务品种,无非是在软硬件服务全面提升的综合高性价比下,与民航飞机等竞争对手进行PK,对于“铁老大”这种底气和勇气,或许我们应当给予多一些鼓励和包容。

社会民众基于铁路的公益性而对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担心和质疑,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对于有着沉重包袱,但勇于改革的铁路行业,更是如此。高铁动卧究竟能赢得多少旅客的青睐,且让市场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