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是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的基本前提。勤俭,则兢兢业业,毫不懈怠,崇尚俭朴,反对奢侈,艰苦奋斗,沿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奋勇前进。奢侈是败家误国、走向没落的不二表征。奢侈,则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讲求排场,竞相斗富,害怕吃苦,不愿意做艰苦的工作。还是我们的老祖先概括得精当:“成由勤俭败由奢”。而我们一直学习的反“四风”主义,或多或少都与这句简单凝练的话语有关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我们的党员和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经常连吃饭穿衣都得不到保障,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我们的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和革命战士,由于敌人的封锁和围追堵截,不得不用皮带和草根来充饥。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没有一个人被困难和危险所屈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形成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我们的革命战士,人人以俭朴为荣,视奢侈为耻,个个竭尽全力,为理想而奋斗,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在与对手荣华富贵的对比面前,绝大多数人视钱财如粪土,经受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考验。
成由勤俭败由奢,是来自于生活的警世之言,而不是吓唬人的话。贪图享乐者,必定好逸恶劳,讲求奢糜者,每每巧取豪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逸恶劳、巧取豪夺就必然失去崇高情怀与积极向上的志向。作为赏罚分明干部来说,没有理想,失去拚搏上进精神,自然就不可能有党性。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君子多欲而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司马光《训俭示康》)。当今的干部,大凡理想淡漠、意志衰退、贪图享受、行贿受贿、跑官要官、陷入声色犬马者,无外乎心里都装着一个“贪”字,或贪钱财,或贪权位,或贪名气,或贪色相,而“贪”的目的是为了享乐、为了奢华、为了显示出人头地。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节俭才能使社会财富越积越多,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反之,则是社会衰败、文明倒退,正如李商隐所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侈的生活习惯养成的是具有惰性的人生心态,它不积极不健康不乐观,而小小的节俭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闪光,是我们融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道。“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能源的紧张,环境的恶化就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不够节制,糜烂腐败的社会风气甚嚣尘上,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不够节俭,我们忘了节俭这个持家兴业之宝。我们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越来越远,那曾经是特殊年代物质匮乏期间的生活。现有的物资水平可以让我们过得丰富多彩,可是,没有了节俭自律的生活习惯,习惯了小奢心态之后,加之精神世界的匮乏,更容易造就从小奢至大贪的堕落人生。管住思想一瞬间的松动,培养我们从小事做起的节约之心,节俭之德吧,那是一种祟尚文明的素养,更是一个人健康的精神世界和珍爱生活的热心。
节俭不是小气,也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平凡的风度”。为摆脱贫困而节俭是一种本能;为养成习惯而节俭是一种毅力;为形成文化而节俭是一种美德;为打造文明而节俭是一种品格;为促进社会发展而节俭是一种责任。节俭之人必淳朴,节俭之心必善敏,节俭之思必益邦。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如果节俭文明之风盛行于世,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现正处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时期,我们更应提倡节俭之风。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自己:看有没有做到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米?以实际行动,为构建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节约是一种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和风气。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找回失去的节约意识,从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开始,持之以恒,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将节约这个“传家宝”进一步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