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监控着全站的各个岗位,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监视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密如蛛网的股道以及列车编解情况。
在武汉北站调度指挥中心,值班站长吴桂桥介绍说,武汉北站采用了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控制体系CIPS。在它的帮助下,以前4个人做的工作,现在1个人就能全部完成,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以前解编一列火车可能要花5个小时,现在可能只需要2个小时。
在调度指挥员的鼠标点击挪动下,车辆像有了头脑、长了眼睛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武汉北站有100多条股道,但是在调度指挥中心,我们4班倒,不到30个人,能控制100多条股道,完成2万节车厢的解编工作,这是以前根本想象不到的。”吴桂桥表示。
把镜头再推进些,微观到编组场内的一个小高坡。可别小觑这个仅仅高于地面四五米的坡状 “小不点”,它可是编组场内举足轻重的家伙,形似骆驼的驼峰而得名。
郑州北站下行驼峰担负着全站60%的解体作业量,这里平均每10分钟就解体一列火车,单班解体最高纪录74列。郑州北站下行运转车间四班提拉组组长范朝晖介绍说,提钩作业是在车辆推峰过程中进行的,就是要在列车行进过程中把连接两个车辆间的车钩打开,分开后的车辆才能驶入不同轨道,再进行编组。提钩员一个班平均提钩要达到近千次,还要保证一钩不错,看似简单,实际上手、眼、身、法、步都要跟上才行。
镜头的角度从宏观到微观,编组站逐一展现着大工业产物的伟力。而将编组站放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其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有着 “路网心脏”之称的郑州北站,每天全国路网1/10的车辆要在这里进行解体和编组。郑州北站从人工作业到实现综合自动化;从建站仅有21条股道的小车场到全路大型的编组站;从日均办理5900多辆车到日均办理24000辆车,再到创造单日办理31722辆车的世界纪录……几十年来,它的发展始终与铁路的发展相伴相随。
最喜欢夜晚时分的编组场,灯桥连成灯海,站在高点,数百条钢轨蜿蜒向前,调车机轰鸣来往,数以千计的车辆沿着既定的游戏规则奔跑,你来我往,在 “加工厂”中重新整装出发……这一切冲击着你的视界,让你对铁路作为大动脉的含义有了更深切的体味。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