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资讯

火车进苗乡 千年古寨尽开颜

2014-11-02 08:28:11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唐克军

本报记者 唐克军

图一:金秋时节,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如诗如画,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当地铁路部门发挥铁路运输优势,打造民族服务品牌,全力为游客出行提供方便,成为拉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 “旅游大动脉”。图为西江千户苗寨风光。 姜泽鹏 摄

图二:凯里站以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姜泽鹏 摄

又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时候,许多景点进入秋游旺季。在贵州东南部大山深处的凯里站,不时有刚下火车的游客向车站工作人员打听前往当地侗乡苗寨的乘车路线。

游客们问得最多的景点,是距离车站40公里远的西江千户苗寨。它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被誉为 “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和 “一部千年史诗”,也被余秋雨叹为是一个 “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然而,这里远离机场,也不通高速公路,闭塞的交通让许多外地游客望而却步。

多亏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当地才得以与全国连接起来。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还是武汉、重庆、昆明,都有直达凯里的火车。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乘坐火车到凯里站,再转乘汽车到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游客超过215万人。火车拉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也拉来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依托红火的旅游产业,当地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同胞大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走在寨子里,不时可见神态悠闲,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苗族、侗族老人。

“自古苗人住高山”。在中国,像苗族、侗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他们生活的地方大多山高林密,车马难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赐予这些地区秀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矿藏,却又用重重叠叠的山峦把他们锁在深闺。 “把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作为 ‘最大问题’来抓。”自新中国诞生起,党和政府就千方百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即使现在,当许多老铁路人回顾新中国铁路史时,都会提起1950年。那一年,成渝铁路建设的开山炮,在穿越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蜀道响起,掀起了新中国第一个铁路建设高潮。此后,铁路一直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60多年过去了,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0万公里,其中仅在聚集了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西部地区,就达3.8万公里,占中国整个铁路网的36.9%。从天涯海角到神州北极,从东南沿海到雪域高原,火车翻过崇山峻岭,穿越生命禁区,犹如一只只温暖有力的大手,将繁华的东部和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挽在一起。只需数个小时,久居隔绝之地的少数民族即可走出重重大山,走进外面的新鲜世界;住惯了城市的城里人,也可走进曾经远在天边的风景,过一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时光,享受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悠闲。

“过去,父辈们骑着骏马讨生活,现在我们乘着火车快发展。”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伦春族曾经过着 “桦皮为屋、兽皮为衣、兽肉为食”的原始社会游猎生活。自20世纪60年代起,铁路铺轨到大兴安岭深处,鄂伦春人手中的皮货、木耳、蘑菇、蓝莓等产品坐着火车行销全国各地。经营桦树皮手工艺术品的鄂伦春族女青年孟彩霞兴奋地说:“铁路的车轮拉着我们走上致富路,又给我们旋转开一个美丽新世界。”

孟彩霞的话,说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