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茹 本报实习记者 许媛媛 吴 斌

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方圆30公里人烟稀少,互联网也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这里有一群检车郎,他们迎着陕北高原的风沙,保证列车运用安全。这里就是西安铁路局货车检修的“北大门”——神木西列检作业场。

金秋时节,记者一行从榆林出发,沿着包西铁路一路向北,来到榆林车辆段大保当运用车间神木西列检作业场。已经奋战了一天一夜的三班工长刘博双眼通红。面对记者伸出的手,这位28岁的蒲城汉子难为情地说: “哎呀,我还没来得及洗手呢。”

神木西列检作业场刚投入运营时,刘博就来到了这里,可以说是班组里的“元老”了。9月27日8时至28日8时,他和工友们承担了10列车的检修任务,连续作业了24个小时。

“车流密集时,我们要在24小时内检修16列车。检完一列车回来,喝一口水,又得出去接着检。”刘博说话时,记者发现他已经穿上了棉衣。神木县位于陕晋蒙3省区接壤地带,秋冬季漫长寒冷。每年9月中旬到次年5月份,职工们夜间作业都要穿棉衣。寒冬时节,他们更要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否则晚上一出门就冻得 “透心凉”。

检车职工被分为3个班组。每个班工作10天休息5天,轮流倒休。每次休班,刘博会和工友们 “组团”,花80元钱打车到锦界站,赶9时30分的K8169次列车,在绥德站下车后再换乘K1509次列车到蒲城,来回的路上就得花两天时间。

大保当运用车间副主任孙宝成天天守在神木西列检作业场,和这里的37名职工共同奋战。这些职工中,除了外借的4名值班员外,是清一色的检车郎。他们平均年龄27岁,大部分人没有对象。

这里位置偏远,环境艰苦。工余时间,大家在宿舍门前的小路上,看草、看树、看沙子。时间久了,年轻的小伙子越来越不善言辞。以至于在孙宝成用心张罗的 “鹊桥”联谊活动上,他们只是木讷地在一旁 “排排坐”。

孙宝成无奈地对记者说: “也有灵光的小伙子找到了女朋友,但人家姑娘到这里转一圈后,嫌条件太艰苦,回去就分手了。看着咱们帅气能干的小伙子成了 ‘剩斗士’,心里着急呀!”

这时,列车进站的轰鸣声犹如战斗的号角,当班的6名职工迅速集合,接车、联系信号、检测轴温……忙而不乱,有条不紊。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用火热的青春忠诚地守护在偏远的列检作业场,守卫着列车安全运行的大门。

编后 一提到沙漠,大家往往会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感叹大自然的壮丽。但如果在那里待上几个月,再好的美景也会让人厌倦,再浪漫的诗人也会变得百无聊赖。而神木西列检作业场的小伙子们在那里一干就是好几年。这份坚守不是因为美景的诱惑或者对浪漫的追求,而是来自于他们心底对安全的承诺。他们苦过、累过,也笑过、甜过,有过犹豫也想过放弃,但始终放不下肩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