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柜和油光锃亮的柴油机动力间让人眼前一亮,记者由衷赞叹: “偌大的机车保养得这么到位,工人先锋号果然名不虚传。”

“机车保养可不是面子活儿,有裂纹或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发现。”邢玉德指着机车管路说。

李海龙是该包乘组的乘务长。8名机车乘务员按照新老搭配的原则分成四班轮流作业,以保证机车运用状态良好。有时,5115机车进库维修,包乘组人员也会登上临时安排的作业机车,继续在线路上工作。

“调车信号注意,调车信号白灯。”9时45分,李师傅高声呼唤,风笛鸣响,调车机缓缓启动,开始进行当日第二批调车作业。

“2调6道东头请求牵出。” “6道牵出信号好,2调司机明白。” “5道加10辆。”……在仅15分钟的调车作业过程中,李海龙与车站值班员、连结员使用车机联控用语30多次,操纵机车主手柄、制动机,按压风笛40多次。在执行手比眼看、呼唤应答制度的同时,他还不时将半个身子探出窗外进行后部?望。

采访手记

标准是最好的传家宝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作业场内,包乘组的8名成员以12小时包乘轮换的班制,让5115机车不停穿梭于黑夜与白昼之间。机车是“大车”们共同的家,可这8人却很少团聚。他们之间的交流就是在交接记录本上记下一项项重点事宜,在交班会上提醒工友坚持标准化作业,保证安全。

你在岗,家事我帮你操心;我在岗,标准必留心间。包乘组9年的标准化作业和成员间默契的配合、彼此的信任,奏响了5115机车安全行驶的凯歌,更累积成最好的传家宝流传于昆仑山下。

司机们眼、手、脚并用,呼叫应答声此起彼伏,让不足4平方米的司机室热闹异常。窗外,密密匝匝的钢轨在道岔的连接下,将地面划分成长方形、菱形的网格,机车乘务员在红、黄、蓝、月白色信号灯的指示下,选择走进正确的线路。这一切,让外行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在行车经验丰富的李海龙眼里,次次有规章、处处显标准。“格尔木站一共有12股到发线、10股编组线,加上车站周边的专用线,大约设置有200组左右的道岔和信号机。在调车作业过程中,我们每经过一组道岔和信号机都需要通过手比眼看、呼唤应答的方式对地面信号和机车调监信号进行确认。在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内,我需要使用调车机换挂车辆80至90次、呼唤应答3000次左右、操纵机车手柄和按钮近2000次。”李海龙介绍道。

14时30分,李海龙机班在连续完成了41钩调车作业任务后,终于端起凉了又热、热了又凉的午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格尔木站是青藏线的咽喉,现在又是进出藏物资运输的黄金季节,每天需要编组的列车非常多。为了让货物准时到家,乘务员的饭点也经常推迟。”指导司机邢玉德说道。

利用中午吃饭时间,邢玉德再次说起5115机车包乘组成立9年来的点点滴滴。

调车任务不停歇,火车机头不停转。为了让忙碌的乘务员们安全操作手中的闸把,李海龙时常利用休息时间和其他 “大车”一起学习调车作业规章、机车应急故障处理和机车平稳操纵方法,并把自己总结的 “勤敲、勤问、勤想、勤看”的 “四勤”工作法传授给了机车包乘组其他同志。

5115机车包乘组时刻牢记 “调车安全无小事”,按照 “全面准确、符合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岗位一次、一班、一日作业程序和标准进行梳理,根据作业中影响安全的关键点和机务系统的16项安全防范体系等内容,确定机车安全运行风险点,根据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将它们划分风险等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标准。

为提高设备质量,他们还以 “百条螺栓无松动” “围歼机破”百日活动为载体,强化对机车运行安全的监控和分析,随时掌握机车部分动态故障和机车运行参数变化,杜绝机车带病运行。

“在不久前的一次调车作业过程中,机车主手柄突然失灵,李师傅不到十分钟就判断和处理了这项机车故障,成功防止了一起机车事故的发生。”谈起师傅李海龙的业务能力,徒弟李满军竖起了大拇指。

“5115机车包乘组的 ‘大车’们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素质出众,跟他们合作默契、省心、安全。”调车作业协作单位格尔木站调车长马红飞对5115机车包乘组的操纵水平赞不绝口。

在日常工作中,各机班乘务员严格执行 “唱一钩、干一钩、划一钩”的调车作业制度,凭着 “一点都不差、差一点也不行”的工作理念和敬业、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取得了连续9年无任何责任行车安全事故的好成绩,先后获得青海省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指导司机邢玉德告诉记者,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5115机车包乘组还把“建家”活动和 “亲情化”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抓实抓好。他们把家属的亲情嘱托明示在岗位上,使家属的关心凝聚在职工的工作中,从而增强了 “大车”们遵章守纪、执行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特别是当班组成员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司机长李海龙总是带领班组全体人员热情相助,使班组每一名成员时刻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友情,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调动起机车包乘组在调车场上保安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