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世忠 柴国军
“平沙莽莽黄入天”,初秋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袭击了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铁路基础设备管理部治沙车间360治沙点的队员连夜赶往沙害现场。
8月21日一大早,治沙车间党支部书记马金海一行乘汽车赶往沙害现场。马金海介绍说: “360治沙点是临策铁路上的6个治沙点之一,有6名职工,主要负责该线325公里至387公里间线路的巡查、清理沙害及修补网格工作,被人们称为 ‘360安全卫士’。”
呼啸的风裹挟着沙子打在汽车玻璃上噼啪作响,能见度不足10米,施工便道被黄沙掩埋。汽车在艰难行进2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了作业点。
漫天黄沙将天空染成了橙红色,浓重的土腥味让人呼吸困难。治沙队员挥舞着手中的铁锹,将道心的沙子顺着大风抛向路基两侧。由于风向不定,抛出去的沙子又被吹了回来,落在了他们的头上、身上。队长赵勇裹着头巾,跪在道心中间,在铁锹难以铲到的地方用手一点一点地往外挖沙子。
“今天2时刮起了沙尘暴,我们就赶紧出来巡查、清理沙害。”赵勇取下头巾抖了抖沙子, “成天和沙子打交道,习惯了。”
临近中午,风小了许多,线路上的积沙被清理干净。治沙队员们顾不上休息,咬了几口随身携带的馒头,便开始修补线路两侧的网格。他们跪在黑色的防沙网格中,提起被大风吹散的尼龙网,掏出兜里的细铁丝,将尼龙网牢牢固定在竹竿上,围成方方正正的 “豆腐块”,与周围的防沙网格融为一体。
忙活了整整一天,天要黑时,治沙队员才回到他们的 “家”——坐落在沙窝里的6间活动板房。
副队长铁柱满脸自豪: “起初,我们的住所是 ‘土窝子’,冬冷夏热。后来上级为我们修建了板房,安装了淋浴设施,干完活还能美美地洗个热水澡。”
活动板房前的空地上,木桩子、绿色纱帐当 “围墙”,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 “果蔬园”:2棵枣树挂了果,西红柿、青椒、西葫芦、哈密瓜的绿叶上落着层层细沙。铁柱指着 “果蔬园”说: “别看风沙大,我们种的蔬菜吃了一茬又一茬。”
简单吃过晚餐后,治沙队员便着手准备第二天的工作。等待他们的也许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编后 内蒙古西部的沙漠戈壁是风与沙的世界,少见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景,多的是黄沙漫天、狂风呼啸。在这片沙漠戈壁中,有一条钢铁之路横亘其中,它就是阿拉善盟人心中的沙漠“天路”——临策铁路。铁路治沙职工就是这条沙漠“天路”的安全卫士。他们常年扎根在沙漠戈壁中,与风沙为伍,与寂寞作伴,用执着和勤劳保障着这条钢铁运输线的安全畅通。他们是阿拉善盟人心中最可爱的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