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费建异 郜媛
苏古尔,哈萨克语,是一个牧民的名字,后因其家族长期居住,此地得名 “苏古尔”。乌鲁木齐铁路局奎屯工务段苏古尔线路车间就坐落在这里。
苏古尔线路车间成立于2009年11月,地处天山山脉深处,平均海拔1900米,是精伊霍铁路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形条件复杂,交通极为不便。车间干部职工没有被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吓住,反而开辟出了一片 “桃花源”。
8月20日,在车间主任薛华等人的带领下,苏古尔线路车间的 “庐山真面目”展现在记者眼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木质 “牌坊”,上书“苏古尔”三个红色大字,颇具民族特色。
走进车间工区大院,满眼的绿色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工区所在地环境恶劣,工友们就自己到山上拉土、回填洼地建成小菜园和蔬菜大棚,里面种植了胡萝卜、辣椒、西红柿等各种蔬菜。工区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天山深处养路工的餐桌不再单调。
说话间,一个在南方地区很常见的装置——水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薛华兴致勃勃地介绍起了自己的得意之作: “这是我们用废旧钢筋、塑料管等制作的简易水车。有了这个水车,我们吃水、灌溉再也不是问题了。”由于工区海拔高,饮水、灌溉成了大问题,但这并没有难住铁道工程专业出身的薛华。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地势条件,利用废旧材料,建成了集饮水、灌溉功能于一体的水车,将天山雪水引到了工区。
“我们主任的技能多着呢,你们看!”顺着 “80后”女大学毕业生常丹妍手指的方向, “安全优质、兴路强国”八个大字映入眼帘。常丹妍说: “这是我们在主任的带领下用废旧防护栅栏和道砟制作的,刷上白漆之后,是不是看着很耀眼?”旁边挂着五星红旗的旗杆高高耸立,这也是车间职工自己制作而成的。常丹妍说,每周一车间干部职工都会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虽然身处深山,但作为一名 “80后”,她一刻也没有忘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车间炊事员库布斯·巴依达尔亚接过话茬儿,指着薛华笑着说: “他可是我们这里的都拉特·别克!” “都拉特·别克”这个名字是伊宁县最有声望的哈萨克族大叔铁木尔·别克为薛华取的名字,只有最受人尊敬的人才可以使用这个名字。薛华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这个称呼。39岁的薛华从苏古尔线路车间成立时就始终牢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他用幽默诙谐的故事向牧民讲解护路安全知识,安排用接送职工上下班的轨道车送牧民的孩子上学,组织车间干部职工护送牧民通过北天山隧道旁的辅洞转场……薛华这个汉族 “都拉特·别克”用自己的真心换来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各族车间职工和牧民的爱戴,使苏古尔再现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睦情景。
环境可以改变人,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炼人。苏古尔线路车间干部职工虽身处天山深处,但他们因地制宜,以 “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用自己的激情和汗水,把这里变成职工安心生产生活的美丽家园。
编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苏古尔线路车间再现了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美好景象。虽处天山深处,但车间干部职工凭借铁路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乐观向上,自力更生,将工区建成了一个“没来过想来,来了就不想走”的“桃花源”。这里,环境优美安宁,职工相亲相爱,民族团结和睦。我们看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铁路人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用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为偏远地区基层铁路职工践行“安全优质、兴路强国”的新时期铁路精神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