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和 平 本报特约记者 黄吉飞
站在今年铁路暑运的大舞台上,面对高温酷暑、超大客流的考验,每一名北京站的干部职工都当好服务主角,用辛劳和奉献讲述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用真情和付出演奏一首首大爱交响曲。
远接近迎,让障碍变为坦途
7月18日,北京站售票值班员杨爱今一大早等候在售票厅门口,准备迎接一个残疾人团体。7时30分,近30人的团体来到北京站,杨爱今及时帮他们换取了从网上订的车票。
正值暑运,旅客较多,客运车间为这批特殊旅客开辟了进站绿色通道。专门帮扶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的 “素萍服务组”工作人员与 “杨爱今爱心小组”的售票员一道,把这些残疾旅客接进候车室。“素萍服务组”的赵雨和谢依下夜班后主动留下来,也加入到服务队伍中。
D41次列车在站台停稳后,李素萍第一时间与列车长取得联系。由于这批旅客有多达11辆的轮椅要随车同行,她积极与列车长协调,帮助他们与其他车厢的旅客换票,以避免轮椅集中放在一节车厢里。车厢内空间狭小,见一位女残疾旅客行走困难,军人出身的售票员李静索性一把将她抱起,送到座位上。北京站还与大连北站取得联系,通知对方协助接站。
4天后,这批旅客乘坐D43/46次列车返回。 “杨爱今爱心小组”和 “素萍服务组”的7名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负责接站,并一一把他们送上回家的汽车。
不惧炎热,让车厢准时挂靠
沿着北京站的站台往东,能看到许多停靠的车底,在这里,工作人员要进行整备、吸污、检修等作业。
37岁的胡彦华是一名调车长。7月2日,他上了今年暑运以来的第一个白班,一项项紧急任务让他应接不暇。特别是11时至13时30分,有5趟车入库,1趟车出库。
摘风管、提钩……胡彦华动作娴熟、身手敏捷,滴滴汗水落在钢轨、轨枕、石砟上。
“暑期客流大,车底早停靠一分钟,就能早一分钟缓解候车室的压力,也能早一分钟给旅客吃下定心丸。”身在调车场的胡彦华,心里却惦记着候车的旅客。
“碰上列车晚点,特别是到达和始发时间距离很近的列车,为确保正点,大伙是分秒必争啊!你甭看我们干的都是粗活,但粗中有细、粗中求精。大家都知道肩上担子的分量,没有一个掉链子的!”一直跟班作业的业务指导赵长瑞自豪地说。
13时30分,胡彦华与同事们接过运转车间党总支书记金启元送来的绿豆汤,浑身湿透的他们已3个小时没喝一口水了。
上炙下烤,让水箱趟满列足
列车开车前45分钟上岗,晴天不许戴草帽,雨天不准打雨伞……在北京站站台下面的道沟里,默默工作着这样一群人——上水工。
“暑期气温高,旅客用水量也大,再加上增开的临客,我们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平时一辆车上水10来分钟水箱就满了,现在得用近20分钟。”上水车间甲班工长姬文奇快人快语。
姬师傅说的只是工作量,比这更让人煎熬的还有很多。露天作业,道沟内的地表温度达到50摄氏度。特别是动车组列车,空调散热器在车底下面,呼呼的热气喷薄而出,如果道沟两侧停留的都是动车组列车,便如“火上浇油”。
“有一次,为了保证D11次列车正点发车,平时3个人负责的车,我们10个人一起上水。那场面甭提有多壮观了!”51岁的姬师傅乐观而健谈。
“晴天不许戴草帽,雨天不准打雨伞,都是为了安全。戴草帽容易遮挡视线,雨天在上万伏的高压线下打伞,都是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是被严格禁止的。”面对记者的疑问,在上水车间工作了10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李世玉进行了解答。
栉风沐雨,让旅客安然无恙
北京站房修车间建筑工区工长高德明所在的班组只有6个人,却担负着北京站20多万平方米的房屋维修工作。
“每次下雨,我们都会进行全方位巡视,对每个漏点都做好记号,雨后第二天便开始治漏;不论是候车室还是站台,都必须进行彻底处理,绝不能让旅客被雨淋!”高师傅说得轻松,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
由于屋顶或棚顶结构方面的原因,看得见的漏雨处很多并非真正的漏点,所以,在进行防漏处理刷防水涂料时,大家就要本着 “宁可错刷,不可漏刷”的原则,尽可能地扩大刷防水涂料的面积,这在客观上无疑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8月12日夜间突降大雨,第6、第7候车室的预检厅及一站台顶棚出现了两处较明显的漏点。8月13日6时多,高德明趁着凉快同班组3位同事一起登上楼顶,开始刷防水涂料。防水涂料要刷两遍,且中间要间隔1小时。3个小时后,他们又爬上一站台顶棚。此时,气温已逐渐上升,汗水顺着高德明的脸颊不停地滴落在铝镁合金板上……
“再苦再累,这都是分内的活儿。尤其是事关旅客安全的,我们都会马上处理,绝不能留隐患。”高德明一边将湿透的衣服换下,一边说。而这已经是他当天换下的第三身衣服了。
“安全第一,顾客至上”。为了让旅客安全、便捷、温馨出行,北京站广大干部职工用辛勤的汗水铺就了旅客的平安旅途。据统计,从7月1日至8月31日,北京站共收到旅客感谢信353封、锦旗41面。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