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张志新或许不会想到,在自己去世之后,曾经无人问津的挂面手艺会给全家带来数百万元的收益。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家的挂面被 《舌尖2》搬上荧屏

张志新的孙女张涛梅已经习惯了各种 “大场面”。

现在,她站在上海一家西贝莜面村的大堂里,手腕有分寸地抖动木棍,面条一分为二,向两边分开。周围响起一片掌声、喝彩声和一连串相机快门声。张涛梅抿嘴一笑,微黑的脸蛋变得红红的,最初从山里出来时的紧张和羞涩,已消失不见。如今,她家已经和餐饮连锁机构西贝莜面村签约,由对方独家售卖她家的挂面。

一个多月以来,张涛梅坐着飞机和高铁,辗转于这家饭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分店之间。她在顾客面前把面条挂起来,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和拍摄。

最近,张涛梅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 “你家一夜暴富,你是什么感受”?

巨变

较起真来,夏天并不适合做空心挂面。

但张家山的山坳里,家家户户门前却都有一长溜挂面,明晃晃挂在窑洞前屋檐下。

传统几乎在一夜间被改变。

一切都始于张家挂面上了电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曾风靡全国,但大山深处的张家山人并没有人知道。《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以下简称《舌尖2》)拍摄时,张家挂面被选为素材。爷爷张志新因为腿病严重,曾想中断拍摄。

“他自己肯定没想到,他一条命,临了还为儿孙换来这碗饭。”张志新家对面,隔了一大片开阔的枣树林,村人张维平叹息着说。张维平是村里公认的挂面做得最好的人。 《舌尖2》来拍摄时,张志新身体不好,真正做挂面的活儿都由他代劳。拍了十来天,摄制组一共付给他500元钱报酬。张维平和张志新是本家亲戚,“帮帮忙,那是应该的。”

纪录片播出后,有人找上门来买挂面。村子里十几家保留了做面传统,买谁家的大体都差不多。但天气已然变热。往年这个时候,和面盆、擀面杖、面柜子等工具,早早就收起来了。

利益是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市场,张家山人开始冒着违背天气的风险,一反常态地在夏天做挂面。

餐饮连锁企业西贝莜面村的大规模介入,让这一行为从张志新家扩展到一个村、继而一个镇。7月初,西贝莜面村和 《舌尖2》里的张爷爷家签订了合同。这一消息刺激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买主,也刺激着张家山人的挂面生产量。

片子的主角张爷爷已去世,合同的签订方是张爷爷的妻子薛守记。按合同规定,西贝负责3年包销张家价值600万元的挂面。另给张家30万元品牌代言费,请薛守记和小儿子、孙女做代言,参加餐馆在几个城市里举办的活动。

“暴富”

《舌尖2》播出后不久,张志新就去世了。张家忙忙碌碌,刚下葬了老人,又迎来了一批一批闻讯而来尝挂面、买挂面的客人。张志新和薛守记有三儿两女。大儿子和媳妇传承父亲的手艺,挂面做得好。二儿子在县里公安局任职,是一家也是一村的骄傲。

以前家里一切都听父亲的。但眼下,张涛梅的二叔有公职,虽然他不在家,但自然是一大家子人的主心骨。关于挂面的一切大小事宜,都由家庭会决定。

张家和西贝签约新闻发布会召开后, “张家空心挂面600万签约”的消息瞬间传播开来,张涛梅和弟弟张静都被身边的人频繁问起: “听说你们家挣了600万?”张涛梅哭笑不得,感觉冤得慌。

600万元钱不是从天而降。每年价值200万元的挂面,去掉面粉的成本,不算人工成本,利润还剩六七十万元。张涛梅的父亲一家、两个叔叔和两个姑妈,都是要来分这笔钱的。一家10来万元钱,前提是要加紧把需要的面条挂出来。

希望

就不受天时约束而言,薛守记一大家子,很快就要成为全村人的艳羡对象。

张家左前方的一块空地被山势包围,山上就是一条通往邻村的路。空地上正在施工,大约700平方米左右,是张家以后生产挂面的工作区。很快,厂区就能建起来了。厂区配备面粉储存间、操作间和挂面间。投建生产区,由西贝方面先垫钱修建,资金用卖挂面的钱来抵。投入大约需要100万元。这个决定张家人还是犹豫了很久。

即将建成的生产区,预计一家大小全部上阵,计划每天生产1000斤挂面,正好供应上西贝签约的需求数量。人手实在不够的话,还可以在村里雇用散户来做挂面。

不远处,挖土机正轰隆隆地工作。工作区建好后,将配备现代化的设备,保证温度和湿度,还将有正规的操作台。眼下,张家山挂面出名之后,建设 “挂面镇”的同时,卫生问题也被关注起来。村里、镇里的领导不时过来家家户户巡视,要求做挂面的工作台上不能放被褥,要和生活区分开。

“到时候就不用再担心天气了。”张志新的大儿媳李俊花说,这是全家人最期待的事。 吴子茹 卫雨晴

图为张家山的村民在晾晒挂面。毛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