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最大泄洪量达每秒680万立方米。开远工务段派出专人逐一走访水电站管理单位,及时与对铁路行车安全威胁较大的8座水电站签订安全泄洪协议,控制最大泄洪量,避免对线路造成损坏。

入汛后,昆明局加强对重点区段、重点时段、重点列车的添乘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把355处Ⅲ级防洪点提升为Ⅱ级防洪点管理,加强巡视,并设Ⅰ级防洪点207处、Ⅱ级防洪点407处、Ⅲ级防洪点1131处。

同时,他们建立水害分析档案,加强24小时值班分析,适时掌握沿线雨情变化,对在途列车特别是旅客列车跟踪检查,全力确保雨季行车安全。

受第9号超强台风 “威马逊”影响,昆明局管内落石崩塌72处、边坡溜坍664处、滑坡17处、泥石流63处……共计发生灾害406次,受灾861处。

从6月6日起,南昆铁路境内迎来多轮强降雨天气,特别是6月27日、28日,管内大雨降雨点达87个,大暴雨降雨点达24个,降雨量达到出巡警戒值98次。

成昆线、南昆线境内连续暴雨,临河路基因江河洪水位大幅上涨,诱发了溜坍、滑坡等新的灾害。昆河线、沪昆线、南昆线、水红线等陆续引发了塌方落石、边坡溜坍、路基下沉、泥石流上道等地质灾害。

险情就是命令。

第一时间,昆明局局长刘柏盛、局党委书记杨安徽分头赶赴现场和调度指挥中心靠前指挥。

第一时间,安监、工务、车务、电力、车辆、宣传等各部门人员赶到现场。

第一时间,上万名干部职工陆续赶往现场奋力抢修,将水害损失及对运输的干扰降到最低。

面对暴雨袭击,昆明工务段将滑坡、土质边坡溜坍、崩塌落石、泥石流等设备病害处所的Ⅲ级防洪地点提升为Ⅱ级防洪地点管理,分段纳入临时看守范围,加强防洪重点处所的安全卡控。

面对危石挡道,开远工务段组织7个搜山巡石小组前往昆河线295公里的危岩落石频发区段,每天爬山岩、攀绝壁,探险情、除隐患,对管内的崩塌落石、危岩、危土进行搜巡、清除。

面对危树侵限,广通工电段积极协调地方护路部门,开展非路产权危树处置,共处理危树9950余株,并建立了危树登记表,比照Ⅲ级防洪地点进行管理。

为筑牢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昆明机务段坚持安全关口前移,安排干部添乘每趟旅客列车,全力协助机车乘务员进行?望和应急处置,确保旅客列车绝对安全。机车乘务员在列车运行中做到“控速得当、?望彻底、措施果断”,切实做到险情 “发现得了、停得下来、有效防止”。

面对众多灾情,全局干部职工万众一心,分秒必争,与天斗、与地斗,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疲倦与休息。他们有的挥舞着钢钎、铁铲、锄头,与山洪泥石流搏斗;有的爬山岩、攀绝壁,探险情、除隐患;有的与山石、钢轨、隧道、桥梁为伴,严防死守。

制度先行、科技保障。围绕安全度汛目标,昆明局各单位、各部门结合专业特点,以深化防洪安全管理规范为重点,修订完善了管理责任、基础管理、过程控制、应急处置、监督检查、综合保障、考核激励7个方面61项安全管理制度办法,全面卡控安全风险。

在人员全力投入防洪的同时,昆明局还注重科技防洪,加大对防洪设备的投入。他们自主开发了防洪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各方面的防洪信息,提前预判防洪重点,跟踪问题处置过程,将防洪管理部门、雨量检测中心、5个工务段和铁路沿线427个工区串联了起来,汇总天气预报、防洪值班、防洪文电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实现了防洪无纸化、网络化办公。

各级防洪管理人员借助信息系统,查询雨量统计、水害频率、出巡次数等数据,科学制定防洪措施,对处理水害作业进行全过程盯控和把关。各工务段将防洪现场情况以表格、文字、图片等形式第一时间向上反馈,准确按要求开展工作,直至问题销号。

针对防洪地段点多线长的实际,曲靖工务段对59个雨量监控站点实行网络化集中管理,24小时全过程监控,每天通过微信平台将天气预报、降雨预警发送到每名干部的手机上。值班人员每天查看列车运行图,适时掌握停运、晚点、折返列车信息,及时通知看守点加强巡视。

针对山区通讯信号弱的特点,昆明通信段在各防洪看守点配置了1217台无线电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关防洪重点地段电台容易出现的问题,保障了 “安全电波”不中断。

搏击风雨,奋力抗洪,昆明局鏖战正当时。根据历年防洪经验,昆明局汛期将持续到11月中旬。目前,昆明局干部职工毫不懈怠、精神饱满、共克时艰,正全力以赴夺取全年防洪决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