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信息和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笔者认为,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工作作风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现场,多在基层“走动走动”,到生产一线的班组岗位,到职工中间,到运输现场,能更好地接地气,能及时了解掌握基层的真实情况,进而才能有的放矢地指挥生产,指导和帮助基层及时解决问题,使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此前,基层调研往往能遇到这样的情况:领导干部查不出问题和隐患,一线职工提不出意见和建议。为了完成调研“任务”,领导干部们往往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般,说点可有可无的,职工也是稀里糊涂、畏首畏尾,提点无关紧要的。这样一来,调研就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真实资料,自然而然也起不到指导工作的作用。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在于“走动”太少,党员干部只有多“走动”,以平等的姿态,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获得职工更多的信任,职工才可能把更多的心里讲出来,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工作,党员干部才能把“走”群众路线走好走踏实。

当然,人会有惰性,下基层要做到常抓不懈,就得加大治庸力度,形成党员干部“常”、“长”深入基层的长效机制。例如,对机关人员可以规定下基层的时间长度,量化考核下基层效果;针对在个别党员干部、个别机关部门中存在的与“四风”有关的问题,按照“立说立行、立查立改”要求,制订整改计划,划定时间表,认真做好整改工作。

总之,基层调研不能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要密切与基层职工的关系,必须乐于和基层职工交朋友,办实事解难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基层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增进感情。让职工敢发声,敢提意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进而增强职工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干群同心、心齐气顺、目标一致的工作氛围。(李秉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