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车”,外表墨绿色,故名。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的代名词,是一种对铁路客车的俗称,这些客车车身通常为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涂装。

曾几何时,“绿皮车”可以说普遍神州大地,凡是有铁道的地方,都少不了有它们的身影。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主流运输工具,也曾独领风骚。因为车身始终如一的“国防绿”,不禁让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绿皮车”。这种打着时代烙印的“绿皮车”,已于我们渐行渐远,基本已被富有时代特色、造型更加美观、色彩更趋多元、设施更加齐备的新型车体所取代。平时“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用时状态精良、一丝不苟。朴素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亲民、是温馨。

尽管与新型车辆比起来,“绿皮车”略显逊色,取暖靠的是锅炉,座椅也不如沙发座椅舒适,但是暖意融融的车厢内同样充盈着旅客的欢笑和幸福。有一种生活,是坐在车厢内,慢悠悠的晃动于乡村田野间,享受着远离喧器的惬意;有一些人,是穿梭在不同城市间的民工族和学生族,需要低廉的车票开启回家的路;有一段时期,是全国铁路客流的“尖峰时刻”,需要挑大梁的“绿皮车”提高运力,让更多人回家。铁路部门为了将短期内形成的高密度客流运送到全国各地,都要加开一些临客,这些临客基本都是清一色的“绿皮车”,若没有它们,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铁路部门徒叹奈何。所以,用“救星”来形容“绿皮车”也不为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绿皮车”是中国铁路旅客列车最具代表的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绿皮车”有着高铁没有的意境和情调,有着低廉的票价和贴心的服务,带给人们的是“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的全新体验。“绿皮车”就像父辈们的“精心照顾”,安全温暖护送我们外地求学、外出打工,再等待着平安接我们回家。“绿皮车”,这么多年一路有你真好,千言万语道不出对你的感情,难以忘记的感情深深烙在内心深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