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广泛深入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雷锋活动,铁路行业也如火如荼的熔入其中,全国各大车站学雷锋行动处处可见,万里铁道上雷锋之光处处闪耀。在传承在深化,在深化中发展。今年1月26日,盛光祖总经理在深入西安局安康工务段检查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巴山精神”,要求把“巴山精神”继承好、发扬好,激励全路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推动铁路事业实现创新发展。

何为“巴山精神”呢?巴山精神其实就是朴实的价值追求、平等的干群关系、公平的处事原则、包容的成长环境、坚强的基层组织、共同的艰苦奋斗、乐观的人生态度、浓厚的同事情谊,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铁路和铁路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盛光祖总经理指出,巴山精神的本质是敬畏安全、讲究科学,关键在培养人,巴山人的创新符合自身实际,巴山精神很有发展后劲,对全路都有指导意义。大巴山到底拥有什么?是什么支撑巴山人扎根这里?又是什么令他们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过得那么幸福?作为内地一线铁路工人,我们应该从“巴山精神”中感悟什么,学习什么?笔者认为:

爱国爱路是巴山人的情怀。巴山火车站始建于1973年,是襄渝铁路是一条连接西南、华中地区的黄金干线。地处巴山腹地,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荒凉闭塞,条件非常艰苦,分管路段82%是桥梁隧道,集中了襄渝线最长的隧道、最高的钢梁桥、最小的曲线半径、最大的坡度、最高的海拔和最艰苦的环境,安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被人们称为“空中铁道”“地下长廊”。多年来,巴山人并没有说过多少豪言壮语,甚至连扎根巴山这样的话也不曾挂在嘴边,几十年的坚守足以证明,而坚守最基本的理想信念就是要有一个强大的爱国爱路情怀,反之将是一句空话。几十年的坚守如初有力地诠释了“巴山精神”的爱国主义,巴山人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无私奉献是巴山人的品格。无私奉献不仅是铁路精神之魂,而且是巴山精神之魂。巴山人从立足巴山的那天起,就以自己独特的行为守住了铁路精神的灵魂。作为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作人员,向往舒适的工作环境,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尽享多彩的精神世界也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巴山人,这一切似乎离他们很遥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一代巴山铁路人解和平感慨道:“巴山确实苦,但它在共和国的版图上,铁路修到这里,总要有人来养护。”这个朴实无华的言语,彰显了巴山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为了共和国铁路的安全畅通,巴山人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老人生病托付他人,家中有难忙完工作再说,孩子中考高考也只在心中念叨。为了能按时上岗作业,曹美英把年幼的孩子拴在床上。为了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线路工张同成一干就是30多年。巴山人的言行举止为不仅为无私奉献做了很好的注解,而且也为丰富新时期铁路精神内涵作出新释。

爱岗敬业是巴山人的本质。面对大巴山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襄渝铁路安全风险防控难度最大的线路区段,巴山人对安全工作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敬畏感,以“精调再精调、精确再精确、精细再精细”的理念,自创“工厂化”单元修、“第三方查看分析”法,设备养护“不返修、一遍过”,安全管理防护一处一方案、作业一次一方案。他们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严实细准的科学态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力确保铁路线的安全畅通。巴山人在岗位上的努力作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35年无责任行车事故,管内线桥设备养护合格率和优良率始终保持在100%。艰苦朴素是巴山人的本色。巴山工务车间自然环境恶劣,工作任务繁重,起初职工文化生活条件较差,他们坚定乐观,不等不靠,坚持自己动手装扮温馨的家园,在乱石岗上整出了篮球场,在荒山坡上开辟了生态园,利用废旧材料做成艺术品,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为了整治大巴山2号隧道,党员干部带头进洞作业。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饮一口山泉。年复一年,昼夜奋斗,阴冷、潮湿的隧道里不知留下巴山人多少坚实的脚印。历经30多年整治,这个曾被国外专家判为“死刑”当初运行时速仅15公里的隧道,运行时速提高到30、45、60、90公里,是原来的6倍,一条安全 “担心线”变成了“放心线”。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巴山精神”和所有的铁路老典型一样,是铁路人一笔宝贵的精神富矿,在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进程中,为铁路人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我们铁路人为有“巴山精神”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