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指向2014年1月31日凌晨一点半,室外的温度计显示-25℃。

   担任兰新铁路客运专线5标段大坂山隧道项目总指挥的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三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永亮的电话仍旧响个不停,眼下正是工程的最后攻坚阶段,为了争取早日将隧道贯通,这位在别人眼中永远都是忙碌的项目经理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个好觉了,“大家再辛苦几天,尽快贯通隧道,给马年春节献上一份大礼。”

   大坂山隧道全长15.918公里,位于青海省大通、门源两县境内大坂山中高地段,施工区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4211米,常年积雪,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34.5℃,自然条件艰苦。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标准要求高,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高原高铁隧道。

   在高寒缺氧条件下,施工人员身体机能下降,机械设备功率降低,施工难度之高非常罕见。

   2010年3月大坂山隧道开工建设以来,高永亮带领他的团队,在莽莽高原,战严寒斗缺氧,克服交通不便、地质复杂、局部富水、围岩软弱、极易坍塌等诸多困难,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铁兵精神”,采取“平导先行、超前支护、强化预报、灵活注浆、细化监测、完善预案”的总体战略,标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奋战高原、挥洒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节点工期的胜利。

   夜已深了,高原的夜晚气温很低,妻子端来一杯热茶递给仍然忙碌着的高永亮。四年多了,自从高永亮奉命出任大坂山隧道的指挥长,妻子就辞去了在基地医院的工作,一直跟随他战斗在高原。“这里条件差,老高又是一个忙起来不管不顾的主儿,我不放心……”

   现在正值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可是,大坂山隧道的工地现场仍然如火如荼,隧道贯通的大任使得这些建设者们不得不放弃与亲人的团聚,依然坚守在掌子面。

   出口正洞队长李国昌,到大坂山四年来没有回家过过一次春节,这不,大年三十仍在洞内忙活。年过半百的李队长,带领工人在大坂山上测量放样、打眼放炮、刷坡开洞,第一个率先进入正洞掘进。面对隧道埋深浅、地质差,他坚持跟班作业,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检查复核。针对软弱围岩地质现状,采取小导管超前支护、三台阶七步开挖,使软弱围岩安全通过,得到业主高度赞扬。队里开挖班的风枪手李强,不太适应高原缺氧的施工环境,身体出现不适反应还坚持工作。李国昌得知后,硬是强拉着他到医院仔细检查,医生要求住院观察治疗,李国昌就帮他垫付上医疗费,并时常抽空前往医院看望,李强身体很快康复,并逐渐适应了环境,工作一直干得很出色。但现在一提起这事,李强眼眶就发热。四年来,这位操一口地道四川口音的“老队长”从没有离开过工地,也没有下过高原。他总是关心别人的多,关心自己的少,长期的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加之高原缺氧,使他的气管管径增大,容易感冒,时常感到头晕。项目领导多次劝其到西宁、北京检查治疗,每次让他多休息几天时,他总是说:“离开工地我不放心,睡不踏实”。没有办法,老伴只好也来到高原照顾他,一住就是四年。

   郝吉云,一个腼腆的23岁小伙子,2010年毕业分配到大坂山隧道工地从事测量工作。大年初二,他仍准时扛着全站仪、三脚架、棱镜等沉重的测量仪器进洞。正常条件下“全站仪”的默认参数是按照平原的环境制定的,可在大坂山隧道,洞内气压仅为常规条件下的70%,洞口温度的变化非常明显,与平原相比,每100米测距误差就会在6-7毫米,可测量工作对整个工程而言至关重要,“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常与队友们开玩笑说:“我们是南极的科考队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面对这近16公里长的“高原高铁第一长隧”,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郝吉云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实践,他通过将正洞控制点的距离控制在210-250米,而对于落差较大、湿度高的斜井控制在180-220米,以确保精确度。鉴于控制点的重要性,工作范围内的控制点他都要亲自埋设。为了使控制点不受过往车辆干扰,他将控制点埋设在地下,并且每次都徒手捣固控制点周围的混凝土,以便查找,由于混凝土的腐蚀,他的双手脱了一层又一层皮,有时疼得笔都握不住。凭着对测量工作的认真劲,几年来,他经手的测量没有出现一次失误,并且成功解决了隧道交汇断面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受到项目领导的高度赞扬,这位年轻的铁建青年用智慧和汗水在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无悔的青春赞歌。

   1977年入伍,每天坚持六点起床,晚上10点进洞检查,两年没有回家过春节的老兵胡古稀;面对险情,从不畏惧,时刻冲锋在前,被誉为“抢险第一人”的安全员王心连;克服头晕、胸闷等高原反应,每天坚持进洞围岩量测和安装仰拱接地装置的大学生白可…还有肖敏、钟晓莉、应显梅等几位四年如一日坚守在高原的巾帼英雄,他们都以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在大坂山高原散发着铁建员工的豪情,让雪域高原不再寒冷。

春节的鞭炮声四起,人们都在举家团圆过大年。可在冰天雪地3000米海拔的大坂山上,来自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的建设者们却在用干事创业的热情同酷冷的严寒进行着“拉锯战”。

“隧道通了就回家!那时我们就可以吃上一顿热乎乎的团圆饭。”被高原的紫外线照射得像个藏民的项目书记杜公平说。

   四年的艰苦战斗就要迎来胜利的曙光,这支奋战在高原的穿山劲旅虽然未能回家和亲人一起过年,却以一种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的精神,在静寂的大坂山深处圆了一份期待已久的梦,这座世界最长的高原高速铁路隧道由他们亲手建成,对他们来说,这种奉献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