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的列车,是一个个流动的“小社会”。 担当着74对(其中“高铁22对)旅客列车乘务工作的郑州客运段,通过加强列车服务文化建设,给予了列车服务新的内涵和特色,把车厢变成传播文化的平台,给服务穿上了美丽的衣裳,在职工与旅客、旅客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内外部人文环境。
列车上的“星光大道”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爱人,常回家看看……”一曲深情的《常回家看看》在餐车回荡,5月12日,庆祝“母亲节”晚会在郑州客运段56对列车上同时拉开了帷幕。在由郑州开往北京西的1304次列车上,车队党总支书记李彬向旅客奉献了一首歌曲《母亲》后,广大旅客和乘务人员进行互动:歌曲联唱、猜谜语、诗朗诵等节目纷纷上演,精彩纷呈。类似的活动,在每年的春节、正月十五、七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郑州客运段都要组织专人上车和旅客互动,一起开展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专题节目,将枯燥的旅途生活演绎成和谐的文化长廊。去年以来,该段先后在74对列车上举办各类活动290场次,2190名旅客参加了演出。其中有32个节目被录制制作后放在互联网上,供旅客随时欣赏。560名旅客在网上欣赏到自己在列车上的演出后反映,他们坐了一趟火车,不仅参加活动得到了奖品,而且自己还上了互联网。家住哈尔滨的郑州大学学生李倩深有感触地说,她没有机会上舞台,但是她却3次在列车上得以为旅客歌唱。因此,广大旅客把这些活动称为列车上的“星光大道”。同时,他们还开展了让坐点歌活动。在列车超员时,列车工作人员通过广播,倡导广大旅客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让坐,凡是有让坐者,本车厢列车员会立即将该旅客的姓名、工作单位告诉广播室,由列车广播专门为其播出一首感谢类的歌曲。
豫商文化在车厢落户
5月10日,老家是河南平顶山的旅客小周在北京一踏上K179次列车,就看到摆放在茶几上的《河南日报》、《大河报》等5种报刊,他好象立刻回到了家乡。原来这是郑州客运段通过和报社联姻,每天由报社向旅客免费提供当天的家乡报纸,增加了列车的文化品位。该段在列车卧具和列车车厢等设计装饰中,依据旅客心理,融入幽雅、宁静的豫文化艺术,把有型的黄河游览区、开封龙亭等名胜与有色的窗帘、台布、地毯、风景框有机融为一体,营造品位高雅的豫商文化氛围,让旅客在旅途中就能感受到河南的特色文化。如K269/270次列车以“中原文化”为基点,将河南的名胜古迹制成精美的图片悬挂在车厢里,使旅客对河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将文化传承延伸到车厢。他们还将富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搬上列车,针对旅客的不同需求,推出了富有河南特色的饮食文化,如在餐车供应品种中增加了郑州烩面和开封小笼包。“要知产品啥销路,坐趟列车就明了”。这是流传在太行、王屋山区农民中的一句“口头禅”,指的是列车上设立的“致富情报站”。该段乘务员针对部分列车沿途信息闭塞和当地土特产的特点,广泛收集大城市的经济信息在列车上播发,使焦作山药、获嘉的花卉、新郑的大枣等特产到大城市卖上了好价钱,一年为沿途山区农民提供商品信息600多条。
在扫地中注入文化
5月11日,一旅客上了郑州开往湛江的K457列车,发现卧具洁净度不高,就随意将“卧具洁净度不高”的话发在自己的微博上,该段官博发现后,及时通知列车长向该旅客道歉,并将卧具进行更换。该旅客很感动,没想到他随便一条微博能得到如此的重视。原来在这个段74对列车上的任何一名旅客,只要将微博@到“郑州客运段”的,都能得到及时回复。微博中有真诚反映问题的,也有发牢骚的,但是每条博文都是一次列车与旅客倾心交流的机会。文化元素在列车上无处不在,文化两个字已经渗透到了扫地、送水、劝烟等细节中。如针对扫地,列车员、段十大服务明星杨荣范总结出了“杨氏扫地法”,旅客在车厢吃饭时如何扫,孩子在车厢玩耍时如何扫,旅客休息了如何扫,他都有独特的方法。他的服务法已经在全段推广。该段围绕不同的服务法在全段开展了撰写“服务心语”活动,职工将各自的服务法写成“服务心语”,被编写成书下发,在职工之间、职工和旅客之间又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了将服务文化细化渗透到职工培训、岗位承诺、作业标准、卧具卫生、供水餐饮等环节,他们每年开展大型的礼仪大赛,提高展示良好形象的技能。段专门设置了委屈奖,向列车员提出了“善解旅客,包容旅客”的要求,把服务文化建设与列车服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陈有会)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