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首笔“运费证+一级福费廷”创新融资业务资金注入中欧班列(西安)运营体系,这条贯通亚欧的“钢铁驼队”又添了一份加速奔跑的底气。近期,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为西安自贸港公司量身定制的金融方案落地,不仅优化了班列与国铁集团的结算模式,更以政策金融的精准发力,破解了跨境物流运营中的流动性难题——这背后,是金融与铁路协同发力,为“一带一路”共建注入的新动能,也是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生动实践。
金融创新破题:解跨境物流“燃眉之急”
跨境物流的顺畅运行,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流支撑。对于中欧班列运营主体而言,铁路运费开支、集结中心建设、海外仓中转等环节,往往面临资金占用周期长、流动性压力大的挑战。此次落地的“运费证+一级福费廷”模式,正是直击痛点的创新尝试:通过将运费凭证转化为可融资的金融工具,再结合福费廷业务的风险缓释特性,既优化了西安自贸港与国铁集团的交易结算流程,又为货运委托方减轻了流动性管理压力,更显著降低了财务融资成本。
这种创新并非偶然。自2018年西安自贸港公司成立之初,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便主动对接,成为其首家融资机构,多年来始终聚焦班列运营的核心需求。从支持铁路运费、集结中心建设,到赋能境内外堆场与海外仓中转服务,政策性金融的“先行官”角色愈发清晰。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支持中欧班列(西安)开行超4000列,为其连续7年保持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全国第一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全链赋能见效:从“运输通道”到“经济纽带”
金融的助力,不止于解决单一环节的资金问题,更在推动中欧班列从“点对点”的运输通道,升级为辐射产业链的“经济纽带”。如今,在政策性金融的“精准滴灌”下,中欧班列(西安)的赋能效应已延伸至上下游:运营主体的订舱系统得以升级,港务区口岸作业效率持续提升;陕西的煤炭、化工产品借班列便捷出口,中亚的矿产、欧洲的汽车零部件高效入境;甚至沿线的中小贸易企业、制造业厂商,也能借助全链条金融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更从容地参与全球贸易。
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截至2025年8月,中欧班列(西安)累计开行量突破3万列,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2024年单年开行4985列,运送货值达9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1%和5.5%。18条国际干线纵横亚欧,26条集结线路覆盖国内主要货源地,西安国际港站已成为全国效率最高、成本最优、辐射最广的中欧班列枢纽节点——这些成绩的背后,既有铁路建设运营的硬实力,也有金融服务创新的软实力。
战略协同致远:为“一带一路”注入持久动能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始终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同频共振。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一带一路”主力融资银行,此次创新业务的落地,不仅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实践,更是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求的积极响应。随着此类模式的复制推广,未来将有更多班列运营主体、跨境物流企业享受到政策金融的红利,进一步畅通亚欧大陆的物流通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对于西安而言,是中欧班列的“加速度”,更是内陆城市突破地理局限、打造开放新高地的关键支撑。借助班列带来的物流便利与产业集聚效应,陕西的外向型经济持续壮大,让越来越多的“陕西制造”通过这条“钢铁驼队”走向世界,也让更多全球优质资源在此汇聚。
从金融创新到物流升级,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赋能,中欧班列(西安)的奔跑轨迹,印证了“铁路+金融”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一带一路”共建的征程上,这样的协同将继续发挥作用,让“钢铁驼队”跑得更稳、更快,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全球互联互通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