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满载3682吨煤炭的56辆货车从海拉尔车务段煤田站发出,驶向43公里外的汇流河站。
时代在发展,铁路在进步。这 43 公里的运输线,是民生供暖的 “先行线”。汇流河站的另一端,发电厂正肩负着当地及牙克石市居民冬季供暖的重任,随着供暖面积逐年扩大,煤炭需求持续攀升。此时发出的每一批煤炭,都是寒潮来临前的 “暖心储备”。铁路部门践行 “五优先” 原则,从装车到卸车全程护航,让煤炭快速转化为厂房里的热能,恰是 “寒潮未至暖先行” 的生动实践。这种精准衔接的 “短平快” 运输,正是民生保障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防控” 的缩影。
这趟专列的背后,是能源运输体系的 “升级答卷”。汇流河站曾是牙林线上的四等小站,如今通过铁路专用线改扩建,年接卸能力从 30 万吨跃升至 140 万吨,作业模式也升级为列车直进直出。从煤田站的高效装车到汇流河站的精准卸车,从路企协调会的问题清零到职工提前演练的业务储备,每个环节的优化都在破解 “运煤难”。这种 “产运销” 全链协同,与哈尔滨局集团公司 10 月以来 750 万吨的煤炭发运量形成呼应,彰显了铁路作为能源运输 “主动脉” 的硬核实力。
更深远的是,这列专列践行着煤炭清洁利用的发展理念。汇流河电厂的热电联产项目本就是清洁取暖规划的重要载体,能替代分散小锅炉、减少污染物排放。而铁路运输本身正是煤炭储运清洁化的关键一环 —— 相比公路运输,铁路不仅效率更高,更能通过封闭式运输等方式降低扬尘污染,契合国家 “公转铁” 与清洁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从矿区到电厂的绿色运输,让 “乌金” 的价值实现更可持续。
当这列货车稳稳驶入汇流河站,翻车机将在 8 小时内完成卸车作业,煤炭经传送带送入储仓。这看似简单的运输闭环,实则是资源禀赋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匹配,是基础设施升级与服务优化的同频共振。在北疆的广袤大地上,还有无数这样的运输线路在延伸,它们共同织就的能源保障网,既温暖着千家万户的冬日,也托举着区域发展的稳定根基。(何峰博)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