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9日在曼谷会见泰国总理巴育,中泰两国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在签署的备忘录中,这条铁路的距离从去年商定的300公里骤增到800公里,并且全部采用中国装备、中国标准。

而在这一“升级”的背后,可以看出中国铁路的真实力。因为有了实力,才有了总理开展“高铁”外交的自信,高铁的快速发展,展现的是国家的实力。

尽管中国的高铁,应属“它山之石”,但中国引进高铁技术后,在短暂的时间里便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正应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在国家远见卓识的铁路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的铁路建设者们正在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雕琢着高铁这块美玉。当今的中国高铁已经实现了运营里程最长、平均速度最快、抗强风、耐高寒等多项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此前又传捷报,装载“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中国北车CRH5A型动车组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这是“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的完美结合与配合。我国高铁建设者们本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用智慧与汗水实现了国产动车组核心部件的完全自主化,为国家高铁产业战略发展画上了完美的一笔。在辉煌的成绩面前,世界因中国高铁而折服,各国高铁建设大单接踵而至,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可以说,高铁让日新月异的中国铁路大放异彩,已成为国之重器,走出国门,去海外展作为。“玉不琢不成器”中国高铁建设者们正在用一个又一个的世界之最雕琢着高铁这块美玉,让高铁在走出国门展作为的同时,不断夯实自身基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展中国高铁的发展的新姿态。

毫无疑问,中国铁路能花开全球的动力来自中国铁路真实力。业内专家认为,相对于德国、日本等,中国铁路设备制造商有不少实力优势,首先从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到客车制造等方面,中国可以一揽子出口,而这在别的国家难以做到。其次,中国高铁技术层次丰富,既可以进行250公里时速的既有线改造,也可以新建350公里时速的新线路。而且中国高铁的建造成本较低,比其他国家低20%左右。

用实力说话,中国高铁就这么任性。如“大米换高铁”那般复得,又如“海外第一单”那般失去,重要的是,不管获得还是失去,我们应该反思和总结,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