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动车冠名”可谓是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之前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陆续更名,“中国联通号”、“绿滋肴号”等众多新颖的名字逐渐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并引来众多网友的热议。

   所谓“冠名”,就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形式,一般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提升企业、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宣传策略。在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的今天,冠名权出让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不可阻挡地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支撑其存在的现实需求。比如在“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等这些对公众影响力较大的电视节目中,不乏有各种广告商赞助者的出现,就连我们经常乘坐的公交车身上,宣传广告也已成为常态。“冠名”现象的出现,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的经济发展,也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以达到信息的流通和互动。

   此次的“动车冠名”是铁路融入市场,并加快市场化而推出的创新举措。自从“铁老大”转身为“铁总”后,从货运组织改革到高铁票打折,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铁总”的变化,在更加融入市场的同时,也更加贴近民心。被动车冠名的名称涉及实力雄厚的企业,各地的旅游景点名称等,这些都是“适合宣传、适宜大众传播”的信息资源,在不破坏社会效应和公共属性的前提下,达到铁路与市场的接轨,以更加新颖和大众化的视角与市场经济逐渐融合,这也是铁路打破“固守成规”模式,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服务大众的标志性举措。

   “动车冠名”后,随着公众视角的增加,一方面可以使被冠名的企业在公众视角的监督下,不断地审视自己,以更加严的标准,高的质量承担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铁路自身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并以更雄厚的实力服务大众的能力。自始至终,铁路都是在以公共服务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即使铁路转型为铁路总公司后,也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公益本色,但确意味着要自负盈亏,寻求自我发展之路,而长期的低廉票价却让铁路部门背下了负债,虽然铁路部门会依然全心的为民服务,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制约了铁路开拓更好更优质服务的能力。现在,获得的这些“冠名”收益无疑可以为铁路的建设添砖加瓦,铁路部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会给公众越来越多的利民便民新举。

   此外,“动车冠名”是对列车闲置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些潜在的资源若不利用只会是一个单纯的摆设,不会产生任何的作用,也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而在不影响旅客正常乘车购票、车价、乘车环境等前提下,“和谐号”与企业,旅游景点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创造效益,增强为公众服务的能力,也可以为旅客提供更多了解企业和产品,以及国内旅游资源的机会,旅客在乘坐火车出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信息储量,无形之中对信息化社会中良好信息资源的有效流通和广泛覆盖起到了一定的推定作用,不失为一种“双赢”。

   通过“动车冠名”,足以看出铁路部门正在逐步调整发展方向,融入市场,积极寻求改革新方法,主动摸索经营新方式。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前提下,与地方企业携手合作,在提升服务,创建品牌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既创效益又树形象的双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