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上5100矿泉水能不能送?该不该送?这个争议从未停止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正方与反方的争论中,5100也从“矿泉水”变成了“祸水”,舆论的夹缝中,铁路方面究竟该如何决策?正反方的对立中,如何才能两全其美?

解决问题远比发现问题要困难得多,吹毛求疵毕竟很简单,真正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却鲜有人在,不知就里的意见更是纸上谈兵。公众和媒体拥有监督权,但是碍于认知程度的不同,监督到的是“现象”还是“本质”呢?

在电影《搜索》里,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一段女子不让座的视频,让该女子在网络上饱受道德的批判,各类“刨根问底”栏目也把所谓的“真相”刨到了“祖坟”,可却没人注意那个女子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这种面对绝望时的抗争又有谁关心过呢?虽然这只是一个杜撰的故事,却足以反映出网络上不仅存在正义,也存在暴力,只凭臆测就妄加论断,被错用的“正义”最终将演变成“暴力”,电影中手握“监督权”的媒体到底是在扮演正义的力量,还是在担当网络暴力事件的推手,这个问题只能见仁见智了。许多时候,所谓的监督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有图就一定代表有真相吗?当监督权被滥用或错用后,又有谁来还受害者一个公道?

5100所面临的困惑,不仅是铁路总公司所面临的困惑,也是中国多数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困惑。这些生存于显微镜下的公司,任何细节不仅要被无限放大,更要经受来自各方的炙烤。各持己见的争执后,如何解决这些自相矛盾的需求,却没有人给出答案,面对这“一地鸡毛”,最终统一的口径无外乎国企管理落后、制度落后、思想落后。经济学家们可以用各类专业知识来证明国企的“顽疾”,但“顽疾”背后的客观因素却很少有人关注,不当家怎知柴米贵,不经营国企又怎能了解国企身上的“枷锁”。单就5100矿泉水这一个事件,有人质疑采购时没有经过公开的招投票和竞争,然后习惯性的给铁路总公司扣上了垄断的帽子,但是质疑者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否把援藏建设的因素考虑在内呢?外企、民企或者私企可以不考虑这个因素,作为国企能不考虑这个因素吗?惠民是职责,同业也是负担,当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惠民时,企业发展的精力必然被削弱,以铁路总公司为代表的多数国企都面临这样的困扰。

任何庞大的企业或机构都会不断出现各类问题,国企也不例外。出现问题,调整问题,再出现,再调整,企业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调整中自我完善,特别是向铁路总公司这样的企业,在改制的过程中,在闯市场的过程中都没有完整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就像改革开放一样,呛水在所难免。今年新一轮国企改革将进一步推进,水有多深,站在岸边观望的人是没有观念的,怎么过河,且让试水者去摸索,岸边忽左忽右的指挥更多的将会起到反效果。

在新形势式下,社会对国企的要求在变化,国企的社会定位在变化,百姓对国企的要求也在变化,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社会监督的忠告,但过犹不及,矫枉更不能过正。(董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