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铁路绿皮车退役的话题让公众们议论纷纷,这对于80、90后的青年来说是生命里的一次“里程碑”,曾经的他们为了事业、家庭、爱情与绿皮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今,绿皮火车将最后一次亲吻这条相伴了半个世纪的铁道,最后一次穿越过南北的峻山秀水、城市和村落的烟火人家,绿皮车的“生命历程”也将写入历史的长卷。

高铁的发展让我们懂得了绿皮车的“伟大”,正是因为它的生命演绎才历练了动车的“英姿飒爽”,半个世纪的岁月沉淀赋予它一种厚重责任和担当。绿皮车”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出行的首选,新中国成立后,绿皮车车几乎是中国人唯一的远行工具,它以低廉的票价满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门、归家的愿望。

有人说:对于绿皮车很难称之为一段美好的回忆,虽然你可能觉得难忘。它是一段出行或归乡的开始,也是中国版的“在路上”,它难以复制,但它也无法被删除,这句话诠释了绿皮车在历史舞台所沉淀的价值。绿皮火车斑驳的车体透露出岁月的痕迹,全国各地的老百姓乘坐在车中,看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几十年变化。

面对绿皮车的退役,多少有些感慨,但并不感伤。因为高铁的出现,让人们出行的速度和舒适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绿皮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车次少、速度慢、环境差、座位拥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代替它的是高效快速的乘车环境好的高速动车。值得庆幸的是高铁似乎成为了我们走出国门的“明星”,因为它高铁不仅速度快而且安全舒适,我国高铁发展已经成熟,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铁路合作打造自己国家的高铁。

然而人们对“绿皮车”的怀念,并不全是因为这种诗情画意追求,更因为在现代社会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有能力坐动车、坐高铁。铁路速度越快,成本越高,票价就越贵。当高铁时代来临时,我们能否有意识地给那些“想慢一些”,尤其是“不得不慢一些”的乘客多提供一种选择的可能呢?可以说,“绿皮车”正是一种对“慢的权利”的尊重,对“快的权利”的理解。对于我自己来说,无论是绿皮车或是高铁,他们都让我收获了旅行途中最重要的部分——友谊,记忆。(李强 刘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