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和谐号变联通号”的帖子,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围观和评论:“昨晚在动车上看到中国联通号动车,惊呆了,第一次见”;“和谐号变成联通号了,被联通收购了吗?”;“中国联通号动车组,敢不敢来个中国移动号的?”;“假的吧,PS的”。
“动车组冠名”一度成为网上高频、热搜词条,从“中国联通号”到南昌西至厦门北、厦门北至上海虹桥的“绿滋肴号”,以及紧随其后的“西子号”、“广州日报号”、“丰原号”、“玉溪号”等,一大批被冠名的动车吸引了社会舆论目光,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看了网友们关于动车组冠名一事的讨论,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个企业的影响力、公众效益是企业品牌产品推广一种无可比拟的媒介优势,企业以此来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通过利润空间来实现技术的改进和服务的改善,进而提高列车技术标准和相应的铁路设备、设施性能,这样既实现了强强企业的共赢,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广告效应。
通过铁路冠名一事,我们可以看出,铁路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摸索、积极探索,寻找市场机遇,适应市场需求。列车冠名这种经营模式在铁路未改制前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铁路部门正在试水商业化经营,是摸着石头过河。早在1993年,徐州至哈尔滨169/170次列车曾冠名为“古井号”,开创列车冠名先河,1996年,四川也出现过冠名的列车,由成都开往广元的320次列车冠名为“亚太号”,但此后,列车冠名戛然而止,由此可见铁路出让冠名权,是铁路商业化的试水,显示了铁路经营模式不断改变。
这次动车组冠名可以说是铁路部门一次大胆尝试,铁路经营必须摆脱单一发展模式才能使自己的市场化道路越走越宽。相信铁路部门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前进,一定会提供给旅客更优质的服务、更安全可靠的出行!(董晓红 赵永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