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江)2014年7月15日,局领导视察一线车间,机械道岔捣固车05731主一号位操作手苏文良同志凭借几年来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被局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苏文良,男,出生于 1990年7月23日,2010正式进入呼铁局道岔捣固车间,至今已在本岗位工作4年之久,良好的个人品行以及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造就了他现在的成熟。技术上,对待问题的刨根问底成就了他工作上的执着。生活中,因为大机施工作业特别,常年吃住都在宿营车上,然而这个特别的家,让他更懂得珍惜同事之间那些特别的感情,在这个大家庭中,和谐的氛围是集体难能可贵的东西,也是所有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2年12月,一年的工作接近尾声,这也意味着大机人忙碌一年到头唯一能陪陪家人的时刻快到了,迫切回家探亲的心情无法用语言相提并论,一年中承受了种种酸甜苦辣,渴望回家看看体会一下温馨和暖意的心犹如北漂的游子踏上回乡的路一样激动和盎然。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让人舒心的时刻,由于机械车辆在外施工近一年,车辆的各部件和关键部位都需要做必要的保养和维修,为了不耽误来年的施工计划,车间决定调配几人留下来给车辆做保养维修,站在一个一年没有回家的人的角度来说,谁都不是情愿留下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然而,苏文良,一个同样思家的大机人,却义不容辞毛遂自荐自己留下,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离家比其他同事都近,让他们比较远的同事先回家吧,我多呆几天,等工作干完了再回去,这样心里也踏实,回家才能过个好年。几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话,却在寒冷的冬日给予人们最暖心的体会,冬日的天,呵气成霜,他舍弃自己回家的心愿,能顾及到集体的荣誉,让多少同事受益感染,都毅然决定陪同他一起干,一干就是半月,临近过年,车修好了,心踏实了。人常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个人的精神是伟大的,苏文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认真,率直劲是我们整个机体的共有财富。最近,我观看了《感人事件—孙奇》篇微电影,首先,就电影而言,用真实的素材讲述着一名普通铁路职工的伟大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每一名铁路人学习和发扬,用歌颂的形式谱写着经典。回想起当时的苏文良,他的所作所为,虽没有搬上荧屏,但他的感动让没一名铁路人永存心中。该车间的每一位职工都本着像他一样的“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努力向前。这一点,苏文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013年夏天,同样是大机施工作业,那时是集中修,因为工作量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据了解,当时车间新手比较多的情况下,大机施工作业遇上了紧迫和难题,为了能更快更准更优质完成路局的的施工任务,所有同事白天干活,晚上顶着劳累学习、分析白天干活存在的突发情况和解决措施,苏文良也不例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他在试想找到一种突破,让工作稍微缓解,一天晚上,在他的脑海深处突然闪现一事,呼喊同事说自己想出了一种小突破,这种突破,后经分析得到现场领导的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施工作业速率,这种创新与他个人平时的努力分不开。他一直在琢磨寻找一种方法来提高施工进度,减轻工作疲劳度,前提要保证施工质量,于是他想出了“ 单脚踩镐 ”的创新方法,因为平时的踩镐,时间长会导致精力不集中,人困马乏的现象,而这种突破,更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第二天施工作业中,在同事的配合下,经过认真、多次试验下,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创意,在今后施工中,这种创意也得到所有同事的一致好评,并得以推广,车间领导对此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而苏文良,他并没有骄傲,而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寻找着更多的突破。
现如今,企事业单位都在提倡创新,而过去的埋头苦干已经不再值得宠幸,个人要进步,团队要发展,离不开创新,一次新的技术突破,不光是给团体带来荣誉,更多的是无形催人进步的力量。
2014苏文良同志被局党委先后评为局优秀青工,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路局本着“有过必究,有功必奖”的思想激励着每一名职工,同时,技术革新的好风气得以源远流长。我们无法预知苏文良个人的发展趋向,但作为一名劳务派遣的普通职工,他的作风和业务能力,必将影响和鼓励每一名职工奋勇直前……
附图(苏文良本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