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1日起,陆续有网友在各大论坛爆料称,原来的“和谐号”动车组陆续更名,有的变成了“ 中国 联通号”,大呼神奇。据了解,动车组被冠名确有其事,这是铁路部门为推进走向市场的创新举措。

原先统一的和谐号,如今同样的列车,名字却各不相同。北有“衡水湖号”,南有“丰都号”,西有“敦煌号”,东有“张家界号”。总之,单一的和谐号时代已经过去,更贴近生活更加市场化的动车组命名时代即将到来。

不可否认,通过拍卖动车冠名权,对于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并对公共铁路交通载体资源进行重组和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企业来说,拍得冠名权的无形资产难以估量,有益于企业的发展。可见,冠名权是铁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铁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国高铁建设突飞猛进,冠名权无疑也是一笔庞大的可利用商业资源,据悉,全国各铁路局陆续都有企业冠名动车组列车,这无疑是铁路市场化带来的一项重大红利。

在笔者看来,冠名“中国联通号”,不过是类似公交车内的车厢广告,对乘客出行并无多大影响,冠名行为本身无可非议。问题是,动车冠名也要有所选择,不能过度商业化,和很多企业乐意选择负面新闻少、社会形象好的明星代言产品一样,动车冠名后,人们潜意识中会将动车的服务质量与冠名者勾连起来。因此,动车冠名应选择信誉度好,公信力强的企业。对于动车组冠名后广告如何插入,又有多少广告,铁路部门还是要认真考虑,在向市场要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旅客的心理承受问题,旅客是上帝这一点不能变。就像一位网友说的,我们需要净土。广告可以植入,但怎么做才能既保证企业满意,又能让旅客不反感,这是铁路需要和冠名企业商洽的问题。

笔者认为,“动车冠名”从长远上看,不仅要市场利益,更要社会效益。铁路部门在选择品牌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将来要成为自己名字的这个企业品牌,能否贴合自己的“精气神”;而企业在选择动车冠名的时候,就更要想到自己品牌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担当。而作为我们普通旅客在意的,是在这列被冠名动车背后的服务和安全质量,期盼的是铁路在“坐上”市场化“快车”的同时,能够稍慢一些,去体察民情、顺应民意,贴近民心。(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