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上午发布《2014年长途交通服务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买票难、太拥挤最受铁路消费者诟病;改善乘车环境、降低车票价格成为汽车客运消费者的新期待。(北京晚报 3月14日)

全面、客观、理性的调查报告才具有说服力,也更具有针对性。

春运结束,但余音依然未平。昨日,中消协一份开年长途交通服务调查报告再次激起了人们的对春运的回忆。报告显示,买票难、太拥挤最受铁路消费者诟病。消息一出,立即迎来人们广泛热议。愈发关注背后是表面看似既合情也合理的报告赢足了眼球,但也愚弄了公众的视线。

一份特殊时期针对特殊人群发起的调查报告,对事件本身就缺少客观性和针对性,容易混淆视听,也会出现正话反说,当然也有违调查报告所具有的写实性和针对性两大特性。春运启程,整个中国就像踏上了旅途。中消协选择春运这一特殊关键时期作为调查切入口,再加之以春运高峰时段、长途旅客为主要调查对象,多个特殊的叠加得出买票难、太拥挤受铁路消费者诟病的结论,难免有些草率,也有失公允。

此外,从中消协调查报告来看,超过2/3的调查对象选择火车出行。要是这份调查报告适用于统计学的话,春运期间,在全国旅客量总计达到36亿人次这一大数字面前,将有24亿人次将选择火车出行。事实上,今年春运,铁路只完成了其中的2.6亿之多,由此还有21.4亿人次想选择火车出行,却没有得到心仪的火车票,不满意率将会高达89%,很显然,这样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因此,中消协的这一统计思路和逻辑只能说是小孩玩过家家的游戏而已。

再来看“太拥挤”一说,从这份报告来看,“拥挤”一词无疑源于铁路站票,既然有站票出售,旅途拥挤自然在所难免,也是毋庸置疑的。透过铁路站票带来的拥挤苦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运输巨头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春运之际,铁路使尽浑身解数,采取停开部分货运列车增开临客的方式增大运能,但依然难以满足庞大的运输需求。由此,春运“太拥挤”现象不是铁路一方因素所致,而是特殊国情下短期内难以克服的社会难题,应以理性看待。退一万步讲,假设铁路取消站票,换取所谓的“不拥挤”,由此引发的社会乱想将是不敢想象的。

谈及“买票难”,抛开远的不讲,就在近两年,有目共睹,铁路部门在售票问题上进行了大幅革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成熟,铁路部门进一步拓宽购票渠道,从旅客切身需求出发,先后陆续推出12306网络售票系统,手机售票客户端等网络售票系统,另外实行的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购票支付宝全新上线等惠民新举措在方便了旅客出行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叫好。

对待农民工兄弟,铁路部门更是优惠政策接连不断。作为春运主力军的农民工,铁路部门先是为其降低购票门槛,提升团体票集中办理时间,降低组团人数,增开农民工专列,偏远地区实行亲自送票上门等服务;谈及春运另一主要客流人群,铁路部门也是照顾有加,除却为莘莘学子提前在学校集中办理假期往返车票外,今年春运前期,铁路部门还推出了售票机进校园特色服务,不但为学生购票提供了便捷,也为学生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种种举措无疑是让农民工、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回家路更顺畅,更方便。

因此,公众对中消协发出的“买票难、太拥挤最受铁路消费者诟病”一说当客观、更需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