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天上午发布《2014年长途交通服务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买票难、太拥挤最受铁路消费者诟病;改善乘车环境、降低车票价格成为汽车客运消费者的新期待。(2014年3月14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铁路在百多年的风雨中,可谓是踏着自强的脚步,始终向前,终于逐步迈向了世界,其中辛苦不必尽言,有国人的鼎力支持,也有铁路人发展强盛祖国的信心,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发展中自强的中国铁路总里程数已突破10万公里,蓬勃的铁路线紧密的联络了包括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不仅让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让更多人更方便的走出去。

当然,巨大数字的背后,依然会有拥挤的车厢和难买的车票。在这里笔者认为,铁路运力紧张一方面是客流的集中,另一方面是人民出行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提高了。在改革开放的近30年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民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全面提高,同样伴随而来的还有学生潮和务工潮。更多的学子选择走出去,在新的、更好的环境求学,更多的外来务工者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更多为了追求理想的人选择走出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还有更多的人选择在闲暇可以走出去,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可以说社会的进步给了更多普通人走出去的机会和勇气,也正是由于“走出去”和“走进来”中国才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中国铁路在这几十年中也并非停滞不前,目前高铁客运专线营业里程已达11028公里,既有线路也多由单线修建成为了复线,而客运运能更是相较从前提高了几十倍不知。仅以铁路春运为例,自有记载起,1954年时春运日均客流高峰仅为90万人次,而时至今日,2014年春运,铁路共发送旅客32.6亿人次,将近占到全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迁徙”一点都不为过,而且提及中国春运,国外铁路同行都会摇头,难以想象中国人是如何做到的,在短短40天的时间里,中国铁路用服务和付出一直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同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依稀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出行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火车站最常见的就是塑料编织袋,车站挤满了排队买票的旅客,还有更多疲惫的思乡人枕着包裹席地而睡,列车上,过道里堆满了大包小裹,上车紧张时不仅要往车上挤,关键时刻还得钻车窗,不一而足。多年过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抱怨也越来越多了,列车晚点、车厢拥挤等等。但我们也不得不发现,时代在进步,旅客在要求舒适便捷的同时铁路一直在行动。在这些年里,铁路进行了六次大提速,极大的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网络售票的开通让百姓再也没有了彻夜排队之苦;翻新修建的现代化车站不仅在人性化设施上应有尽有,同时还提出了“温馨出行、方便出行,安全出行”的口号,在服务中多了微笑,多了温暖;高铁列车整洁舒适,平稳高速,更是让旅客感受到了等同于航空一样的服务;旅客高峰时期加开大量临时列车、农民工专列,为旅客开方便之门。虽然抱怨与争议一直一路相随,但中国铁路始终发展为民的根本却是没有改变的。

可以说在这几十年中,在绿皮车到高铁列车的铁路进化历程里,中国铁路沧桑巨变,变得是服务,变得是速度,没变的是一颗始终向着旅客的心。笔者相信,随着国家建设与铁路的发展,中国铁路一定会为出行购票、列车拥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宋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