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末班车”

春运长假已经结束,相信这个春节大家都在享受着一家人团聚的快乐,或走亲访友、交杯换盏,或出去走走、旅游购物等等。正如网友感叹“过年太累:消费+胡吃海睡”。做为一名铁路人的家属,我却有另外一番感慨。妻子是一名列车员,跑的是嘉峪关到北京的44次。而且是1月31号出发的。等她们回来已经是3号晚上也就是初四了。尽管妻子退乘回来已灯疏人静,我和4岁的姑娘还是特地做了一桌菜等她,对她节日的“加班”表示“问候”。等的姑娘忍不住几次跑到餐桌前偷偷“尝”口菜,说是替妈妈尝一下,看爸爸做的菜是不是和妈妈的口味;等的乖巧的姑娘最终不知道什么时候眯眯糊糊合上了双眼,小嘴还唸道者:“要给妈妈拜年,问妈妈要压岁钱”。我想她们车班20多个人,我家的春运应该和她们是一样的吧。全国200多万铁路职工应该都演绎的是过节“爸爸、妈妈去哪儿”的故事吧。就这妻子“很满意”,说:“我们班还好,赶了个末班车,初五以前都是节。”但我明显看出她说这话时的“言不由衷”,在万家灯火,举家欢聚的日子,妻子没能在初一的大早亲手将压岁钱递给孩子,作为一名母亲,面对这个“心头肉”她能那么“很满意”?铁路春运工作紧张并且任务繁重,作为旅客的我们或许无法体会,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理念下,我们体会的是,拥挤的人群中一票难求;趟趟超员人满为患的车厢里,无处下脚,甚至还有站着都能睡着的人,从车厢这头“走”到那头要挤出一身臭汗,其实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挪”。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公众对铁路部门的不满,用怨声载道评价并不为过。但是从客观、理性地角度来看,铁路部门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也是不容小觑的。不算超员的情况下,一位列车员面对的是一节车厢近百旅客的服务。有的人说空调温度低了,有的人会说空调温度高了;刚刚冲洗干净的厕所,立即又有人接着使用;刚刚清理完的洗脸池转眼又被一包泡面堵了;刚刚清扫完的过道又飘下闲聊时的瓜子皮……面对众口难调,此时,我们还要去计较那些微不足道的服务质量吗?如果你和列车员互换一下角色,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吗?铁路系统的服务质量需要改进和提高,同时也需要我们大众的谅解和配合,这样铁路系统以及服务行业才能和谐并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