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几天北方、南方陆续都过起了小年。有不少出门在外的游子已经回到儿时的家中与亲朋团聚。各地的春运也已到了如火如荼的时候。

听父母说,他们年轻那会儿,春节回家坐的火车是那种拉牲口的黑色车皮,一节大车厢三四个小窗户,几条长木凳,一个充当厕所的木桶,车厢里杂乱地挤满了各式行李和旅客。车厢里也没有水源,条件极其恶劣。

 记得儿时过年,随父母坐火车回老家。为了能买到车票,爸爸会在火车站售票口排一宿的队。站台上候车时,还能看到拿着大木棒把旅客驱赶到一堆的大声吆喝着的铁路值班员。坐的是绿皮车,空调当然没有。过道里、货架上、椅子下塞满了旅客,原本三人的座位能挤下四、五个人。洗手池的水龙头里连一滴水都不曾剩下,更别想能喝上热水了。小小的我被大人们包围着呼吸着汗味儿、烟味儿、厕所味儿、泡面味儿的混合气体,泛着晕。那时还真谈不上什么乘车环境,能挤上火车,有个立锥之地,“站”到家就已经很高兴了。

 长大考到外地读大学,每当放寒假,我又成了匆匆归家的游子。站台上值班员手里的大木棒换成了小喇叭和指示牌,绿皮车变成了红色空调车,虽然还是人多,可行李架上,椅子底下已经不会再发现旅客,车厢里的冷、热水供应已经可以保证。由于铁路推行送票进校园的缘故,我不用去火车站彻夜排队,也可以幸运地“一坐到家”。

 现在,春运虽然还是会“一票难求”, 但购票方式、乘车环境改善了不少,“人性”了许多。送票上门服务、网络、手机自助购票、邮政网点取票等购票方式多样化,候车室里、站台上热心肠的志愿者,高铁上面带微笑的“动姐”,车厢里干净舒适的环境……旅客们也不再争着、挤着往火车站里涌,车站里,火车上多了从容,多了方便,多了温馨。

 六十年的春运,铁路映像从脏、乱、差变成净、齐、美;铁路映像从拥挤难耐变成舒适温馨;铁路映像从售票厅里彻夜等待的煎熬变为购票、取票的快捷。虽有不足但在进步,这就是我的春运六十年之铁路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