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2013年12月28日,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一个特别要铭记的日子:这天,厦深铁路、西宝高铁、柳南客专、衡柳铁路、渝利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多条铁路同时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一天新增约2000公里,突破10万公里大关。
众所周知,铁路长期以来的发展方式是政企合一,国有的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铁老大”的帽子,无不在束缚着铁路的发展脚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发展一度经受了巨大的内外压力和挑战,而这种压力和挑战,促使铁路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六次大提速,高铁从无到有,10万公里,中国铁路的硬实力得到充分展现,人们看到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看到了中国铁路的不断壮大,但是,中国铁路走过十万公里来改变最多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不仅仅是这10万公里的直观变化,铁路的长足进步体现在了她的方方面面。
从最早的“绿皮车”到飞驰电掣的动车组,细心的旅客会发现,不仅乘车环境变好了,乘务员的服务态度也变的更好了,一张张年轻的笑脸让人如沐春风般温暖;一杯杯热水如一股股暖流涌遍全身;一次次对旅客的帮助更是彰显着铁路人的精神风貌。铁路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新的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服务细节,规范服务流程,以优质的服务诠释着“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的服务理念。
以前,铁路货运一直是被动式服务,客户办理货运业务还要自己跑到铁路部门,提交申请,要车皮,伴随着的是说不尽的好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铁路货运服务的一个长期缩影。货运改革以后,铁路变被动为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货主们手续少了,货物周转时间少了,从“爱运不运”到“上门服务”,铁路实实在在的从客户的利益出发,真正体现了一个运输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铁路更是顺应时尚,及时开通铁路网站、铁路微博、铁路微信,来自各种渠道的铁路信息,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为自己的出行计划做出安排,而12306的开通使用,更是让旅客可以足不出户买到车票,这些贴心的服务,不仅仅是铁路在顺应时代发展上面做出的努力,更是打造铁路特色服务的具体体现。
非但如此,现如今的中国铁路俨然成为了外交“名片”,从高速动车组到铁路基础装备设施,我们不但可以打造出世界一流的铁路,还要在“高手如林”的老牌工业强国面前分得一杯羹,中国铁路不仅仅是在输出技术实力,更是在输出铁路人的自信,输出中国人的自信,中国的“高铁外交”正在和“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一样,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联系世界的重要纽带。
10万公里,承载了几代铁路人的梦想,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希望,随着这10万公里铁路线的发展,我们看到了铁路由内而外的华丽蜕变,既有“硬实力”的增长,又有“软实力”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铁路必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