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作为局团委“继承巴山精神,青春奉献铁路”主题教育活动的第18批学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前往巴山工务车间参观学习,近距离地触摸、感知了这块净化灵魂的心中“圣土”。

神秘巴山

清晨6点10分,寒气袭人的陕南清晨霭弥漫,只有零星几个早起的人,在桔黄的路灯下匆匆行走。凭添几分对生活在巍巍大巴山深处铁路人豪气32年安全无事故这一传奇的认知,我们从这里出发一路破雾前行,走出职场的迷茫与困惑,寻求到爱岗敬业的精神支点。

安康距巴山工务车间有2个小时车程,这个以巴山村命名的深山养护车间所辖七工区和两个半道工区,位于大山腹地巴山镇,养护着襄渝线上桥梁最高,隧道最长,曲线半径最小,海拔最高,坡度最大的81公里线路;这里交通极为不便,一天只有一趟在此停靠的通勤小慢车,是职工走出大山唯一便利的交通工具。就在这个没有任何宣传扎根山区小站条幅、口号的地方,一代代铁路人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一干就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来了就不想走,走了一生依然魂牵梦绕。

托举的力量

“大家都醒醒,我们快到了。”伴随着志愿者的催促声,我们睁开了眼睛。眼前绿树环绕,剑兰争春,潺潺溪水在晨雾的中若隐若现而九曲流转。这里似乎将冬天隔绝在山外,如此美景,不禁想到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心情也格外兴奋。

 当我们站在亚洲第一的襄渝二线牛角坪特大桥下,看见这两山间100多米高的神奇铁路桥与被巴山铁路人命名为“托举”的特大桥墩时,敬佩之情感油然而生。在讲解中,听到松树坡工区艰苦的生活条件后,心情远没有来时那般轻松。在如今这个物欲横飞、信息泛滥的年代,有这样一群铁路人,他们手提肩扛将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搬上山才能生活,甘受环境、信息的闭塞、辛苦劳作而寂寞坚守。听到这里,我不禁被这“托举”深深的感动。

是什么“托举”起巴山铁路人坚韧的性格和厚重乐观的情怀。

 车随山势而行,沿途几户零星的人家在只能单车通行的路边一闪而过。“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是巴山环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环境让人望而却步。如果说巴山偏僻的地势、艰苦的生活让我感动,那么那些扎根在这里无私奉献的巴山人带给我的则是深深的震撼。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我们走进巴山工务工区,两部纪录片的播放把我们带到了巴山站建设之初的年代。会议室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传递了我们青工共同的认知:巴山人太艰难了,巴山之巅的铁路职工太不容易了,巴山工区的女职工太苦了。巴山的男人付出的是铮铮铁骨,巴山的女人挥洒的是侠骨柔情,把“孩子绑在床头,妈妈绑在桥头”的曹美英、钢铁汉子王庭虎……,这样的人、这样的工作、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活,让我的内心填满酸楚,令我泪流满面……

 参观巴山工区,发现工区便是一幅立体的巴山发展史。30多年前第一批养路人,在大巴山粗犷、苦涩的怀抱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没有水,他们就砌水池、架水管、引山泉;没有粮食,他们就买设备、办磨坊、加工原粮;没有娱乐,就自己动手挖出篮球场、焊出篮球架……,巴山一草一木一情怀、一房一舍一世界。还有生态园内那片紫竹林分外吸人,紫色的躯干,充满了浪漫与神秘。竹林的前方哪处独特的景观,是一幅立体画“给力巴山”,用材竟是工区职工积攒数年的没有了修复价值的废旧材料。这所有独一无二的景观设计,凝结了多少巴山铁路职工的聪明与智慧。这一切向我们叙述着巴山站从无到有、从建站初到现代的过程中,一代代铁路人在更迭中薪火相传,他们用热爱、激情与巴山同存。他们用简单、质朴、从容和快乐,传递和感染着下一代铁路人的坚守。

我们静静的从生态园穿行而过,用心感触到奉献站区的一代代铁路人火热的巴山情歌,这种托举与传承的厚重让我们铁路青工内心充满感动和温暖……

陵园前的沉思

巴山,蜀道。自古以难于上青天的气概拒人之千里,让朝圣者望而却步,踌躇徘徊。勇士们用坚强的意志,双手握紧钢钎、大锤,一锤一钎开山铺路,使天堑变通途。

身处巴山工区,我带着虔诚去触摸巴山魂的精神脉络,烈士陵园便是我精神寻根的重点,也是我此次巴山行必须瞻仰的地方。烈士陵园座落在车站对面的半山坡上,这里是为修建襄渝线牺牲的铁道兵指战员和战士们长眠的地方。

据当地老百姓讲:有一位修筑桥墩的云南籍小战士,从50多米高的地方跌落到刚刚浇筑的混凝土里,当时就不行了,战友们正打算救他时,小战士用最后的力气说,把我和大桥浇筑在一起!那年,小战士年仅17岁!

32名烈士凝成永久的记忆,他们把生命留给了巴山,留给了襄渝线。看着“1970年9月参加襄渝铁路西段大会战,于1971年2月5日在施工中光荣牺牲,生前任……”一段段碑文。我的眼中顿时噙满泪水。这是一群花样年华的青年,从此便息身襄渝线畔,守望着这条献出生命的铁路。

关于建路难还是守路难的辩证,巴山工务人给出了响亮完美的答案,32年无事故的傲人成绩是与烈士思想对接的见证。虔诚的瞻仰更是巴山工务人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这些就是巴山人,他们传承发扬着巴山精神的同时,身上又融入了新的巴山意义,鲜活的血液不断注入巴山精神之中。时间虽然已经物事人非,那些年代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名字、事迹或许已经开始模糊,但他们与一代代铁路人心灵相系的“巴山精神”,将引导后来者融入其中。面对鲜红的团旗和32名同龄的烈士,青工们坚决兴起右手,“我宣誓……”,一句句誓言,回荡在深谷,经久不散。

在我们将要结束这5个多小时的主题教育活动时,一阵山风吹过站区的几株红枫,火红的枫叶临风而舞,红透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