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在泰国国会演讲时表示,中国拥有先进的高铁建设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泰国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物流畅通、经济繁荣。有媒体分析称:“高铁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的新名片。(新华网 10月17日)
2004年我国首次提出引进国外高速铁路技术的重要决定,到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后,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均提出了借鉴或引进中国高铁的意向。短短几年内,我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迈向了“输出”阶段,“高铁外交”一词便应运而生,成为我国积极谋划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如今,李克强总理亲自向泰国总理和议员推广中国高铁技术,更体现出我国已将高铁合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笔者认为,“高铁外交”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展示出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发展速度,更展示出我国的大国形象,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开放而有自信”的大国形象。近年来,我国之所以频频向国外开放输出高铁技术和高铁设备的大门,是因为我国的高铁“有名也有实”。我国在2005年后,主要引进了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和日本川崎重工的高铁技术,并吸收四家精华,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自主研制出时速在350千米左右的高速列车,居全球领先地位。目前,我国高铁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946项专利,其中公务工程技术、列车制造技术、列车控制系统、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都已经走在国际前列。可以说,高铁是中国制造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缩影,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拳头”产品。因而,推销高铁,我们有自信。
二是“发展而能共荣”的大国形象。我国高铁不仅技术可靠,建设成本每公里只有0.33亿美元,相较于国外每公里0.5亿美元,相差三分之一,超高的性价比非常适合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在中泰两国最新签署的有关铁路合作的协议中,也明确了泰国可用大米以及橡胶等农产品支付中国高铁投资的部分产品和服务,将来泰国不仅增加了本国农产品的出口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也会获得发展,进而使百姓受惠。不仅如此,中泰两国高铁建设合作,能够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在物流、进出口贸易、旅游、人才交流等多领域的经济合作发展,各国人民乘高铁进行跨境旅游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往来的增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会不断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纽带将越来越强。所以说,我国高铁外交是在充分体凉和兼顾他国的需求和想法之上,实现双赢。
总之,高铁外交所展示出的大国形象,有一种发展自信、合作共赢的风范,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高铁所代表的中国速度将覆盖的更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