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政府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统筹规划、多元投资、市场运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完善铁路发展规划,全面开放铁路建设市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意见》称,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放开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和支线铁路的所有权、经营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铁路。

实际上,铁路改革是一项大课题,它不仅涉及几代铁路职工的利益也关系到铁路能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乘客。可谓相关者甚众,矛盾面广泛。责、权、利的划分,本身就已足够复杂,再加上人员的调整,更增加了改革的难度。所以改革进程“欲速则不达”。(9月13日财经国家新闻网)

事实上,随着国务院发布《意见》说明现阶段政府最希望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对于吸引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垄断行业,虽然社会上早有这样的声音但是真正开始实施这一政策,大部分人处于观望状态。

有些股票炒家,虎视眈眈地盯紧某些涉“铁”的潜力股绩优股,也有人对于这一开放持怀疑态度,民企多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基础,投资铁路不仅成本高,周期长,回报低,见效慢,而且民间资本进入后的运营权以及利润的划分是众多民资担心的问题。更多离不开铁路运输的乘客,有两个疑问:一、民间资本注入后的安全体系是否能得到保障?二、有市场主导化后火车票会不会大幅提价?

面对这对这些疑惑该如何让市场和老百姓放心呢?

首先,从国家层面,是国家经济总体框架的稳定问题。从垄断到开放投资,从政府主导适度让位于更多的市场主导,这个程度怎么把握。接下来政府应就如何实现理性投资,如何达成资源的高效配置,如何不会动摇国企对社会稳定的支撑力,等等方面,给出一系列的解释说明。我们相信随着政策的进一步细化,这些问题也将会有答案。

其次,针对民营企业家,如何吸引他们投资保证他们的利益。“意见”在鼓励社会资本“入局”的同时,明确保证其在大项目上获取稳定收益。但是如何真正让“无利不起早”的民间资本对投资铁路建立起兴趣,须得强化政策的公信力,需要力度上的坚固刚性,与时间上的持续恒定。要让民间资本赚的钱“看得见摸得着”,从而真正带动民间投资走向良性循环。

最后,要让老百姓放心。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让老百姓要受益,而不能将让百姓负担改革的成本。这就要求国家在借市场化融资手段的同时,不能放弃宏观调控,将定价权适当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国家可以给予铁路投资一些优惠的税费政策,但不可以使得铁路单纯通过“涨票价”的方式挣钱,这会引起老百姓极大的抵触。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倒退,铁路的服务和效率也必须相应的提高。